Dark-eyed White-eye
English name:Dark-eyed White-eye
Scientific name:Zosterops tetiparius
【简介】
黑眼绣眼鸟(英文名:Dark-ey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tetiparius)是属于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最初被认为是所罗门绣眼鸟的一个亚种,直到最近才被认定为独立的物种。
【外形特征】
黑眼绣眼鸟体型较小,长度约为11.5至12厘米。全身呈现黄绿色,头部、喉部和胸部为淡黄橄榄色;腹部则为白色,与绿黄色的胸部形成显著对比。它们的翅膀和尾羽颜色为褐色,并带有黄绿色边缘。虹膜呈红棕色,喙部黑色,腿为稻草黄色。
【鸣叫特征】
该物种具有典型的“电报式”鸣叫,包括一系列缓慢而均匀音调的响亮音符。tetiparius亚种的鸣叫带有粗糙的“chewy”音符,声音快速且音域较窄,类似于远方飞行的歌鹦鹉鸣叫声。paradoxus亚种的鸣叫则音调较高,包含多种尖锐和粗糙音符。它们在觅食时发出柔和的“tsit”声,类似麻雀的“chirp”声,以及短促悦耳的“cheep-cheep”声。
【生活习性】
黑眼绣眼鸟栖息于Rendova与Tetepare岛的不同生境,包括原始丛林和较高次生植被区,海拔从海平面到1050米不等。这些鸟类通常结群活动,并与所罗门阔嘴鹟、君主鸟(Monarcha)、Cockerell’s Fantail以及棕额扇尾鹟等其他鸟类组成松散的集群。觅食活动不分高度,时常形成混合社群。
【繁殖习性】
有关黑眼绣眼鸟的具体繁殖行为信息尚未记录。
【外型辨识】
黑眼绣眼鸟与所罗门白眼鸟(Zosterops kulambangre)相比,缺乏白色眼环且鸣叫音调相对更高,且包含更粗糙的声音。各亚种之间的差异在于,tetiparius亚种鸣叫粗糙、音域窄,而paradoxus亚种的鸣叫则更为尖锐、音调更高。
【保护状况】
按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该物种的保护状况为无危(LC)。虽然目前该物种的全球威胁程度尚不严重,但因其极为狭窄的地理分布,不寻常的自然事件,如飓风,可能会对其构成随机威胁。
【地理分布】
黑眼绣眼鸟的地理范围限制在所罗门群岛中西部的新乔治亚群岛上的Rendova和Tetepare两岛,这两个岛屿距离仅有3.4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