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flanked White-eye
English name:Chestnut-flanked White-eye
Scientific name:Zosterops erythropleurus
【简介】
红胁绣眼鸟(英文名:Chestnut-flank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erythropleur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该物种于1863年由罗伯特·斯文豪首次描述。红胁绣眼鸟俗名有白眼儿、粉眼儿、褐色胁绣眼、红胁白目眶、红胁粉眼等。
【外形特征】
红胁绣眼鸟体长10-11厘米,体重10-13克。头部侧面橄榄色,有明显的白色眼环,上体呈橄榄黄色,尾覆羽和臀部呈黄色,尾羽灰褐色,边缘橄榄色。喉部柠檬黄色,腹部颜色较淡,胸部中央白色,两胁为栗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颊部颜色较深,两胁的栗色可呈淡茶色或微粉色。幼鸟特征不详。
【鸣叫特征】
红胁绣眼鸟发出响亮的鸣叫声,通常由尖锐的“tsee”或类似“tseeplee”的音节组成。
【生活习性】
红胁绣眼鸟栖息于多种森林环境,包括杨树、柳树和混植的阔叶树及植木庭中。冬季偏爱在高海拔地区的森林中活动,迁徙季节会从繁殖地迁徙至中国南方、东南亚或其他适宜越冬的地区。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会与其它小型鸣鸟混群,如暗绿绣眼鸟及北长尾山雀。
【繁殖习性】
红胁绣眼鸟主要繁殖期为5月至8月。巢建于树杈上,以草、枝条、苔藓、细毛、蛛丝等材料构成杯状巢。每窝产卵5-6枚,具体繁殖细节尚不清楚。
【外型辨识】
区别红胁绣眼鸟与其他绣眼鸟种,如暗绿绣眼鸟及灰腹绣眼鸟,主要通过其上体灰色较深,两胁明显的栗色斑块,下颚色较淡,喉部的黄色较小且头顶无黄色的特点为显著特征。雌鸟与雄鸟相似,但有时雌鸟胁部的栗色较轻微或为淡淡的茶色或粉色。
【保护状况】
红胁绣眼鸟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它在中国被列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1.02.05)。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繁殖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中国东北部(包括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越冬于中国南部、缅甸、泰国、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地。迁徙路线包括越冬途中经过的韩国西部、中国南部,以及四川东部地区。红胁绣眼鸟在中国陕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