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crowned White-eye
English name:Black-crowned White-eye
Scientific name:Zosterops atrifrons
【简介】
白额绣眼鸟(学名:Zosterops atrifrons),属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小型鸣禽。其英文名为Black-crowned White-eye。
【外形特征】
成鸟具有较宽的白色眼环,边缘被黑色斑点中断;前额及头部前方为黑色,与橄榄绿色的上体逐渐融合;黑色的翅膀和尾部,翼羽边缘橄榄绿,尾羽仅部分边缘为橄榄绿;下腹部灰白色,腹部也呈灰白色,喉咙为淡柠檬黄色,腹部的尾下覆羽也淡柠檬黄色;虹膜为浅棕色,喙为黑色,腿的颜色为淡角质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的喉咙较暗,额头和眼环色彩较浅。
【鸣叫特征】
白额绣眼鸟的鸣声具有多样性,包括短而高音的颤鸣声,以及“tzew”和重复的“tititititit”颤音叫声,此外,还发出喋喋不休和啾啾声。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低地森林,山地森林,次生林,选择性砍伐的森林,退化林地,森林边缘和狭窄的灌木丛,农耕活动区域。在海拔较低或1500米以下分布广泛。它们常组成小群,有时混入其他鸟类群体中活动。以昆虫和果实为主要食物来源。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主要是4月至5月,有时雄鸟在1月时可能会繁殖腺体增大。筑巢时,巢呈杯形状,悬挂在细枝的分叉处,成分由纤维与蛛网构成。每个巢产卵数量通常为2至3枚,蛋的颜色为蓝色。更多信息关于繁殖行为,目前缺乏详细记录。
【外型辨识】
与红树绣眼鸟不同,白额绣眼鸟腹部为白色,不容易与Warbling和Sulawesi White-eyes混淆,因为它有明显的黑色前额。
【保护状况】
依照IUCN红色名录,白额绣眼鸟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邦盖群岛和苏拉群岛(苏拉威西岛东部),以及塔利阿布岛。在苏拉威西岛中西部乃至海拔1400米的高度分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