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Turdidae > Zoothera > Scaly Thrush
Scaly Thrush

Scaly Thrush

English name:Scaly Thrush

Scientific name:Zoothera dauma

【简介】
小虎斑地鸫(学名:Zoothera dauma),是雀形目鸫科的一种鸟类。其常见俗名为虎鸫、顿鸫和虎斑山鸫。本种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东南亚地区,包括台湾在内的多个区域。

【外形特征】
成鸟平均体长28-30厘米,体重在88-130克之间。该鸟类最显著的外貌特征就是带有黑色边沿的金色鳞斑羽毛。具体来说,鸟体主要呈现出黑白相间的鳞片状纹理,头部有白色羽毛,并配有一圈白色的眼圈。耳朵部分纹理带有黑斑点和黑色的标记,身体大部分都覆着类似“鳞甲”的黑色羽毛,镶着白色底色,腹部和尾部均为白色。胸前到背部则着一点灰黄调,翅膀上有两排浅色带子,由淡黄色到白色的小覆羽和大覆羽构成。尾巴黑色,中心羽毛有棕灰的白边,尾羽尖锐部分为白色。翅膀部分暗黑,但边缘部位却是亮白色的带子,腋下有明显的白色区域,在翅膀中部有一条宽广的浅色地带。虹膜为深棕色,喙较大,表面漆黑,底部部分略淡,腿粉调。

【鸣叫特征】
小虎斑地鸫的鸣叫独特,持续且富有节奏感,由短促的曲调和沙哑的声音交织而成,常被称为“pur-loo-trii-lay”的节奏重复若干次,之后是“dur-lii-dur-lii”短小复式的模式数次,最后则以悠长的流利音调“drr-drr-chew-you-wi-iiii”为主旋律,有时会升级为更长,更柔和的音群“chirrup chwee chueu weep chirrol chup”。

【生活习性】
该种栖息于成熟的森林环境,如橡树林、银杉森林等,依托于植被茂盛的灌木丛林和湿润的土壤,高度区间约为2400-3600米。在冬季,它会向海拔1800米以下的地区迁徙。小虎斑地鸫主要以昆虫、皱纹、蜗牛和浆果等为食,常在地面或低矮植被中翻松落叶进行觅食,表现得十分灵敏和警觉。

【繁殖习性】
在喜马拉雅山脉,小虎斑地鸫4月份开始繁殖,至6月结束;而在泰国夏季的繁殖期则在8月。它们的巢址通常在树藤上、灌丛旁或堤边,由苔藓、树枝、草根和泥士等混合填补在巢中。每巢的产出平均在三枚以上,鸡蛋的颜色为明亮的鲑鱼色,表面有些微的深色斑点,单个鸡蛋尺寸约28.8-36.5毫米×22.1-23.6毫米。

【外型辨识】
值得注意的是,将小虎斑地鸫从同类中区分的关键特征是其体形相对较小、主要上体没有明显的暗纹色带、缺乏金色色调等特点。即使在辨别的过程中会与相似的鸟类如光背地鸫和长尾地鸫混淆,但依旧十分易于分辨。

【物种区别】
小虎斑地鸫相较于虎斑地鸫,其初级飞羽较为短促;而与其他相似鸟类相比,小虎斑地鸫体形较小、主要上体没有明显的暗纹色带、缺乏金色色调等特点。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它们。

【保护状况】
小虎斑地鸫被列为IUCN自然保护级别列表中的无危(LC)种群。尽管这类鸟在全球的大量程度尚待明确,但其数量比预期的更多,并且可能也不难以发现,只是它们的行为特征往往较为隐秘而已。该物种在巴基斯坦和泰国的数目较少。

【地理分布】
小虎斑地鸫主要在喜马拉雅地区及东南亚一带繁殖,非繁殖季则会前往诸如喜马拉雅山麓、印度东北部、中国的南部及东南亚等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