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d-bellied Crake
English name:Band-bellied Crake
Scientific name:Zapornia paykullii
【简介】
斑胁田鸡,又称Band-bellied Crake,是一种属于鹤形目秧鸡科的小田鸡属鸟类。该物种体长约为22-27厘米,两性在外形上相似,但雌鸟的下体暗条纹为棕色而非黑色,并且覆羽上的白色标记可能不显著。此外,初级飞羽外侧带有斑驳的白色,而大覆羽和中覆羽的白色尖端有时可不明显或缺失。
【外形特征】
该物种上体呈现橄榄褐色,胸腹部为橙色,两胁则具黑白条纹,与白喉斑秧鸡相比,腹部两胁无条纹。此鸟因其独特的外观特征,与其他相似物种可以较为容易地区分。
【外型辨识】
斑胁田鸡具有独特的橙色面部特征,其喉咙、胸部和上部分呈现醒目的橙色,而胁部则有显著的黑白条纹。上体为灰棕到橄榄色,和相近的红腿斑秧鸡相比,其胁部的黑白横纹更为细小。
【生活习性】
斑胁田鸡具有半空栖半陆栖的生活特性,多在晚上和晨昏时分活动,在草原和沼泽带的草地附近或水域边生活。它们的栖息地类型广泛,不仅能适应最低至800米的低山丘陵地带,也能在水稻田、湖泊、溪流和沼泽地之间栖息。
【鸣叫特征】
斑胁田鸡具有独特的发声特征,其鸣叫类似简短的、间歇性的鼓点或木质响铃声,常常在黄昏、黎明或夜晚频繁响起。
【繁殖习性】
斑胁田鸡通常集中在5月至7月间繁殖。巢建于干燥高地处,由细枝和草茎构成浅盘状结构。它们每年一窝产卵6至9颗,偶尔数量会波动到10颗或降至4颗。长椭圆形状的卵颜色为淡土褐色,并有白色斑点,卵径大小约为33-36毫米×26-27毫米。
【保护状况】
由于生境丧失及过度捕猎,斑胁田鸡的数量逐渐减少。目前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定为近危(Near Threatened)物种,被纳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此外,该物种也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中的濒危物种名单。
【地理分布】
斑胁田鸡的分布极广,从西伯利亚东部到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部构成了该物种的繁殖区域;越冬期间,它们迁移到东南亚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加里曼丹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