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Zanclostomus > Red-billed Malkoha
Red-billed Malkoha

Red-billed Malkoha

English name:Red-billed Malkoha

Scientific name:Zanclostomus javanicus

【简介】
红嘴地鹃,学名为 *Zanclostomus javanicus*,为鹃形目杜鹃科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成鸟上体灰蓝绿色,下体红棕色带灰色胸腹条纹。特点包括亮红的喙,橙色的喉部和腹部,以及深邃的大眼睛。眼周皮肤为灰色或蓝灰色,虹膜颜色从棕色到红色,腿为蓝灰色至绿灰色。尾羽末端白色,幼鸟同样具备白色尖端,不过色泽较淡,喙尖端呈黑色。胸腹部暗灰的是 *Javanicus* 亚种,其平均翼展较短。

【生活习性】
栖息于常绿、半常绿、龙脑香和泥炭沼泽森林的高树上,包括原生和次生森林、森林边缘、桉树和相思树种植园,次生灌木丛或竹林。通常在海拔从低地至1200米的区域出没,在苏门答腊最高可达1550米,在婆罗洲则可达1750米。

【鸣叫特征】
红嘴地鹃发出独特而深沉的“kuk”声。

【繁殖习性】
在马来西亚半岛,红嘴地鹃的繁殖季节从6月开始。在加里曼丹,繁殖时间则介于2月至4月之间。该物种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中成对生活。它们将巢筑在茂密的灌木丛中,用树枝和草叶搭建。每次产卵数枚,蛋壳呈白色,尺寸为29.1至34.1毫米×23至23.2毫米。其他具体的繁殖细节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相比其他同属物种,红嘴地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红色的喙和橙色的下体,以及尾羽的白色尖端。

【保护状况】
根据 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标准,红嘴地鹃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地区的低地和丘陵森林,包括缅甸南部、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纳土纳岛、婆罗洲和爪哇。此外,它也在东洋界中可见于马来半岛以及大巽他群岛。

【分类与命名】
红嘴地鹃属名“Zanclostomus”出自于古希腊语中的 zanklon(镰刀或收割钩)和 stoma(嘴),由英国自然学家威廉·斯温森于1837年创建。通常以 *Phaenicophaeus javanicus* 为学名,中国东南沿海省份(包括香港、海南岛)和东南亚地区也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