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lack Grassquit
English name:Blue-black Grassquit
Scientific name:Volatinia jacarina
【简介】
蓝黑草鹀(学名:Volatinia jacarina),属于雀形目、唐纳雀科,是蓝黑草鹀属的唯一物种。该鸟类分布于中美洲至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外形特征】
体型较小,体长约10.2厘米,体重约9.3克,具有细长的锥形黑喙。雄鸟在繁殖季节时全身呈现光泽的蓝黑色,特征为黑色尾巴和翅膀,飞行或展示时能看见其白色的内侧下翼;而雌鸟和幼鸟的上体呈棕色,下体为有暗条纹的淡黄色,胸部有明显的条纹带。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低地和丘陵地带的草地、农田和灌木丛中。它们偏好在热带低地的开放环境活动。繁殖季节外这些鸟类常成大群活动,与其它种子食性鸟类混群。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是Paspalum和Panicum属的草籽,偶尔也会摄取少量昆虫和浆果,包括Cecropia的蛋白质小体。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叫特征是强调的金属声“eee-slick”或“bzeé-eep”,或嗡嗡的“b-zeer”。这些声音通常在飞行展示即将着陆时发出。在繁殖季节,雄鸟会进行高密度的群体展示以吸引雌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为4月至10月,有时一年能繁殖两到三次。一夫一妻制但存在额外配偶交配。巢由两性共同建造在距离地面1.2米左右的草丛或矮灌木中的小型杯状结构,内衬有细根和蜘蛛丝。每窝产卵2-3枚,孵化期未知,由双亲共同喂养雏鸟,雏鸟离巢期约为9天。
【外型辨识】
雄鸟的繁殖和非繁殖季节羽毛颜色有所不同,繁殖季节时为蓝黑色,而非繁殖季节时与雌鸟相似,羽毛上呈现出棕色和条纹。相比之下,之与同属的其他物种相比,蓝黑草鹀体型较小,具有细长的黑喙,上体和下体颜色对比明显。
【保护状况】
蓝黑草鹀被IUCN评价为无危物种(LC)。它们在农业区域边缘的田地中繁殖表现良好,形成高密度群体。此类物种对栖息地的要求并不严格,也在城市公园等人造环境中有良好的适应性。
【地理分布】
蓝黑草鹀广泛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包括安提瓜,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巴多斯,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法国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蒙特塞拉特,荷兰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苏里南,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乌拉圭,委内瑞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