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lian Masked Owl
English name:Australian Masked Owl
Scientific name:Tyto novaehollandiae
【简介】
学名:Tyto novaehollandiae
属:草鸮属
分类:隶属于鸮形目仓鸮科草鸮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中南部,体型与颜色存在显著地域差异,从深棕色到浅色。
【外形特征】
成年大草鸮体型庞大,雄性体长可达33至42厘米,体重420至800克;雌鸟体长38至47厘米,体重545至1260克。其体色多样,从黑色至灰色不等,腹部带有暗色斑点,呈淡红或白色。脸部圆盘颜色多变,从深栗色到白色。相对于雄鸟,雌鸟体型较大,有时标本体重高达雄鸟两倍。幼鸟与成鸟类似,仅在斑点分布上稍有差异。
【生活习性】
栖息于高大开放森林,偏好具有大树以筑巢和栖息的地方。它们活跃于林下干燥开阔地带,捕捉鼠类、小型有袋类、兔子、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其捕猎方式灵活,可在空中、地面或树木上捕捉猎物。
【鸣叫特征】
叫声尖锐,通常在黄昏后不久以持续1至2秒的嘶嘶声发出。其声音丰富且深沉,与西仓鸮的叫声有显著不同。
【繁殖习性】
全年繁殖,但主要集中在3月至7月。通常在大型树洞筑巢,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为35至42天。幼鸟在出生后约10至12周离巢,但会在巢区周围停留数周,夜间频繁呼叫声以吸引父母喂食。
【外型辨识】
大草鸮与西仓鸮、金黄草鸮、阿玛尔菲草鸮、黑褐色草鸮和意外发现草鸮有近缘关系;但通过体型差异、色泽深浅和叫声的区别而被识别出来。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该物种被列为“无危”(LC),但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II附录。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种群数量减少,特别是新南威尔士州,现在仅剩300至400对繁殖个体。塔斯马尼亚则将其正式列为濒危(Endangered)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森林采伐、农业改造和城市扩张。
【地理分布】
大草鸮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非沙漠地区及新几内亚中南部,但种群密度在东南部较低,在北昆士兰每30公里内则有5对。在塔斯马尼亚,分布范围广,但数量呈现下降趋势。
### 大草鸮化石
【简介】
分类:Tiyo gigantea,是一种已灭绝的仓鸮,仅存于中新世晚期(约11.63-5.333百万年前)的意大利加尔加诺的化石记录中。这一地区在中新世时期为相对独立的岛屿,现已连为半岛。
【外型与生活习性】
大草鸮具有显著较大的体型,体长可达90厘米。化石显示,它的体形结构较为类似于现存的草鸮,但其翅膀形态偏小,腿长,推测这种演化趋势使其适应于在地面奔跑而非飞行捕猎。
【演化过程】
演化自中新世广泛分布于欧洲的翼展可达1.5米的地中海草鸮。这种物种被推测来到加尔加诺岛后适应了地面生活,逐渐演化为硕草鸮,拥有更强壮的双腿以支撑肥胖体重,但飞行能力较弱。进一步演化为体型更大、适合捕捉岛屿上体型较大的猎物的大草鸮。目前普遍接纳推测认为,大草鸮比硕草鸮大30%以上。两者的区分除了显著的尺寸差异外,尚未在同一地层年代发现化石证据,故一般将其视为不同的种。
【主要猎物】
大草鸮狩猎的动物包括比现存体型较大的恐毛猬及其他植食类动物,这反映出体型演化是为适应岛上猎物规模而自然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