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Tyrannidae > Tyrannus > Fork-tailed Flycatcher
Fork-tailed Flycatcher

Fork-tailed Flycatcher

English name:Fork-tailed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Tyrannus savana

【简介】
叉尾王霸鹟(学名:Tyrannus savana),又称 Fork-tailed Flycatcher,是雀形目霸鹟科王霸鹟属的一种鸟类。它以其极长的分叉尾巴而著称,是美洲大陆尾巴最长的鸟类之一。这种鸟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开阔地带,从墨西哥南部直至乌拉圭。

【外形特征】
叉尾王霸鹟体型较大,具有显著的黑头和淡灰色背部,而腹部则为白色。成年雄鸟的尾巴极长且分叉,几乎超过其身体长度,呈现出独特的琴弦状。相比之下,雌鸟的尾巴较短,幼鸟的尾巴更短,并且头部呈烟灰色,背部略带褐色。这些特征使得成年雄鸟特别容易与幼鸟和雌鸟区分开来。

【鸣叫特征】
叉尾王霸鹟发出干涩、嘈杂的叫声,并且在飞行时会发出类似“tic-note”的声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偏好栖息于草地、开阔地形和稀树草原等地,常在围栏、低矮灌木或地面歇息。它们的飞行能力强且挺健,尾巴在身后划出美丽的弧线。部分种群展现出高度迁徙行为,它们有时会出现在非传统栖息地甚至是加拿大这样的地区。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夏末持续到冬季中期,具体日期因不同亚种和地理位置而异。叉尾王霸鹟在类似狩猎场的环境中筑巢,如河岸森林和草地。每个巢可以产卵1至3枚。

【外型辨识】
叉尾王霸鹟与其他相似种类,如东方王霸鹟相比,其尾部更长,末端无白色条纹。成年叉尾王霸鹟的新鲜羽衣特征明显,几乎无可混淆。

【保护状况】
叉尾王霸鹟的保护状况被评为IUCN无危(LC)。

【地理分布】
叉尾王霸鹟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到南美洲,自墨西哥南部至阿根廷地区。越冬时,它们向北迁徙至亚马逊地区,遍及奥里诺科河流域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地。在迁徙期间,这些鸟可能形成多达一万个个体的大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