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 Thrush
English name:Chestnut Thrush
Scientific name:Turdus rubrocanus
【简介】
灰头鸫(学名:Turdus rubrocanus)是一种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一带的鸟类。冬季时,它们会迁徙至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东南亚北部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颜色多样,整体体色为橙栗色,黑色翅膀和尾部显示出独特的对比。头顶灰褐色,颈侧可见白色渐渐过渡到灰色,尾部边缘白色,眼睛四周为黄色,喙和腿均为黄色。雌鸟的特征与雄鸟相似,但颜色稍淡,头部颜色更深,翅膀和尾部呈棕色。幼鸟头部颜色更深,背部呈淡锈红色,肩部有橙色斑点,下体分布着暗色斑点。
【生活习性】
灰头鸫偏好湿润的山地针叶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它们常选择植被密集、阴凉的地方。它们的食物包括浆果、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进入冬季以后,灰头鸫可能更依赖浆果。夏季觅食多在地面进行,到了冬天,它们会与其它鸫类组成小群活动。
【鸣叫特征】
雄性灰头鸫会在高处显眼的枝头发出随性的鸣唱,其频率一般在晨昏时刻最高。其鸣唱是一系列悠扬、响亮且富有音乐性的短语,通常由3到8个音符组成,并伴有模仿的声音,如“yii-bre yii-bre yii-bre”, “diddyit diddyit”, “yip-bru yip-bru yip-bru”。报警声包括干涩的颤音、粗哑的 'chuck-chuck-chuck' 声,以及急促的 'kwik-kwik, kwik-kwik'。
【繁殖习性】
灰头鸫的繁殖期在4月至7月间,雄鸟在4月初开始占据领地并发出鸣叫声。巢通常筑于林下的小树枝上或者悬崖、洞穴内,高度约2-4米。巢由细枝、苔藓、树根、枯草和毛发等构成,内衬具毛。每窝通常产出3至4个绿带淡红褐色斑点的卵,孵化工作由雌鸟负责,幼鸟为晚成性,由双亲共同抚养。
【外型辨识】
灰头鸫与其他大型森林鸫的区别在于灰头、黑翅和橙背腹的特殊组合。与其它灰翅鸫在较高海拔的区别在于,灰头鸫在形态、羽毛色彩上的显著差异。
【保护状况】
灰头鸫的保护等级为IUCN无危(LC),体现了该种在目前被认为是数量较为稳定无重大濒危的状况。
【地理分布】
灰头鸫的分布横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克什米尔等地以及中国的东南部,其中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1500-3300米的地带更为常见。分布于中国接近900-2500米的海拔,有时会降至200米。在中国,灰头鸫大部分地区为留鸟,而在某些地区则为夏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