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acked Thrush
English name:White-backed Thrush
Scientific name:Turdus kessleri
【简介】
棕背黑头鸫(Turdus kessleri)是留鸟,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北部的松潘、若尔盖等地区,以及东北方的青藏高原、甘南和川西的高山地带。此外,也有记录出现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部各省份,如西藏东南部的察雅以及云南西北部等地。
【外形特征】
**雄鸟特征**:前额、头顶、头侧、后颈及整个头颈部都呈黑色,上背为棕白色,下背部、腰部及尾上覆羽为深栗色,两翅和尾部为黑色。前端喉部及上胸部位为棕白色,其余下体为深栗色。
**雌鸟特征**:头部到后颈为橄榄褐色,耳覆羽呈橄榄褐色并带有细小的棕白色羽干纹,背部呈黄棕色,两翅和尾部为暗褐色。下体部分底色为棕黄色,胸部橄榄褐色,腹部呈棕黄色,尾下覆羽带有暗褐色边缘。
**幼鸟特征**:头部、肩部具有显眼的黑褐色,背部和尾上覆羽为棕黄色,并带有黑色的横斑,两翅和尾部为黑色,三级飞羽带有暗栗色边缘。
【鸣叫特征】
发出一系列悠闲、短促的声音组合,包括喵叫声、尖叫声、轻微的颤音声以及类似“dug dug”的柔和声。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3000-4500米的高等山区,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会形成小群。在冬季可能会下迁到较低海拔地区避免严寒天气。它们特别适应高山针叶林和林线以上的次生灌丛地带,偏好林下、林缘灌丛、农田地边、溪流边,以及路边树上或灌木中活动。这些鸟类较沉静且警觉,飞行时会贴近地面,常快速飞几下然后滑翔。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5月初持续到8月初。
**巢筑**:常常由雌鸟单独筑巢,既在山坡上、灌木丛中、也有时在溪边岩隙中。巢由枯草茎、草叶、草根等材料构成,内部垫有羽毛和动物毛发。
**产卵**:每窝通常产4-5枚卵,熟石灰色带有褐色或黑色斑点。
【外型辨识】
通过上体的亮丽色彩与灰头鸫和栗色鸫进行区分,头部、颈部和喉部的深色对比以及较为开阔的栖息环境是其独特之处。
【物种区别】
通过上体的亮丽色彩与灰头鸫和栗色鸫进行区分,头部、颈部和喉部的深色对比以及较为开阔的栖息环境是其独特之处。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此物种列为“无危”等级(LC)。目前为保护重点物种,并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北部的松潘、若尔盖等地区,以及东北方的青藏高原、甘南和川西的高山地带。此外,也有记录出现在印度东北部、尼泊尔、不丹以及中国西部各省份,如西藏东南部的察雅以及云南西北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