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ianan Trogon
English name:Guianan Trogon
Scientific name:Trogon violaceus
【简介】
紫头美洲咬鹃,学名为Trogon violaceus,又称为Guianan Trogon,属于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北部、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岛以及委内瑞拉南部地区。
【外形特征】
成年雄性长约23至25厘米,体重约38到57克。雄鸟头部呈蓝紫色,并且有黑色面罩和喉咙,眼睛周围有淡黄色的裸露皮肤。雌鸟的头部及上身呈深灰色,并且带有密集的黑白条纹。幼鸟的羽毛会更加偏向褐色,尾羽在下方的白色斑点较少,与成年雌鸟相似。雄鸟上身呈现出金属绿光泽,翅膀看起来接近暗灰棕色,实为黑白相间的细密条纹。尾部上表面为蓝紫色,末端则呈黑色;下部有黑白条纹,并且每根尾羽都呈现出宽阔的白色尖端。
【生活习性】
紫头美洲咬鹃栖息于半开放环境,如稀树草原、原始森林边缘、年轻次生森林、可可和咖啡种植园以及高地森林。常在海拔约1,200米的地方被发现。它们可能加入混合物种觅食群来获取饮食主要由水果和节肢动物的食物资源。这些鸟类通过短暂的飞行捕食,叫声包括一连串快速的哨音“kyu-kyu-kyu-kyu-kyu-kyu”和其他滚动式的叽喳声。
【鸣叫特征】
紫头美洲咬鹃的叫声包括一连串快速的哨音“kyu-kyu-kyu-kyu-kyu-kyu”和其他滚动式的叽喳声。这些声音有助于它们在混群中辨别同类。
【繁殖习性】
对于紫头美洲咬鹃的繁殖,季节性信息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活动在11月至6月之间。筑巢过程中,它们会在纸黄蜂、蚂蚁或白蚁的巢穴中挖掘洞穴,也选择用腐朽的木头或蕨类根团构建巢穴。一窝通常有2至3枚卵,但具体孵化时间尚未完全确定,而通常在孵化后的17天达到离巢的标准。
【外型辨识】
紫头美洲咬鹃成年雄性长约23至25厘米,体重约38到57克。雄鸟头部呈蓝紫色,并且有黑色面罩和喉咙,眼睛周围有淡黄色的裸露皮肤。雌鸟的头部及上身呈深灰色,并且带有密集的黑白条纹。
【物种区别】
紫头美洲咬鹃曾与斑尾美洲咬鹃和亚马逊咬鹃一起被认定为violaceous trogon亚种,但分子研究表明这三种咬鹃在遗传上形成不同分支。
【保护状况】
紫头美洲咬鹃当前被列在IUCN红色名录为无危物种(Least Concern,LC)。尽管当前威胁程度较低,但在委内瑞拉,紫头美洲咬鹃被认为较为罕见且局限于某一地区。而在特立尼达岛和苏里南则更为常见。
【地理分布】
紫头美洲咬鹃广泛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北部、圭亚那、苏里南、特立尼达岛以及委内瑞拉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