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ucua Trogon
English name:Surucua Trogon
Scientific name:Trogon surrucura
【简介】
苏鲁美洲咬鹃(学名:Trogon surrucura),又称苏鲁咬鹃,属于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的一种鸟类。其主要分布在南美东南部,包括巴西东部至圣保罗北部、巴拉圭东部、阿根廷东北部以及乌拉圭。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通常为26至28厘米,体重范围在56.3至78克之间。雄性具备显著的眼周橙色环,并拥有蓝色的头顶、颈部和胸部,背部颜色逐渐从铜绿色变至青绿色。身体的其余部分呈现灰暗、虫蛀状的外观,湿腹部略带粉红色,侧面为灰色。尾下覆羽呈白色,但却带有黑色横纹。雌性羽毛主要为灰色,腹部红色起点较低,眼周点缀着小白点,尾下覆羽则带有黑白图案。幼年苏鲁美洲咬鹃与成年雌性非常相似。
【生活习性】
苏鲁美洲咬鹃倾向于栖息于生态环境较为复杂的原始森林和高大型次生林的中上层,偶尔也会出现在半落叶林环境中,分布上限可达到2000米的海拔。在食物偏好方面,它们主要以昆虫(包括幼虫和成虫)、果实以及偶尔的花朵为主。在觅食过程中,它们有时会加入其他种群组成的混合种群。巴西地区的北方种群在一年四季中相对稳定地生活,而南方种群则有在南半球冬季向北迁移的习性。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的鸣叫声为连续上升的“kwa”音符,与绿背美洲咬鹃的声音相似,但具有更快的节奏和较高的音调,每秒钟可发出大约3个音节,其中最后一个音节音量逐渐减弱。
【繁殖习性】
苏鲁美洲咬鹃的巢穴通常会设在腐烂的树木或蚂蚁窝中,每次产卵数量一般为三枚。蛋壳表面光泽、具有白色特点,其形状和大小分别约为28-29.3mm x 21.4-22mm。繁殖季节一般从9月到12月,并可能延续至次年的1月。
【外型辨识】
苏鲁美洲咬鹃的雄鸟在鸣叫声和羽毛色调上有别于绿背美洲咬鹃,其中以橙色眼圈和腹部不同作为显著区分标志。而雌鸟则利用其独特的灰色外表和尾下羽毛的黑白相间图案与其它咬鹃种别开。
【保护状况】
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版ver 3.1分类,苏鲁美洲咬鹃的保护级别为“无危(LC)”。其栖息地主要覆盖阿根廷、巴西(东南部巴伊亚至圣保罗南部)、巴拉圭及乌拉圭。
【地理分布】
这类鸟类在多个保护区中都有密集分布,具体包括巴西的卡腊察私人保护区、西拔蒂粗西国家公园、里约多斯州立公园、苏瑞塔玛生物保护区等;阿根廷的查科国家公园、预德尔塔国家公园和伊利尔巴瓜尔保护区等;此外,巴拉圭和乌拉圭也设有多个保护区供此类动物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