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ian Trogon
English name:Amazonian Trogon
Scientific name:Trogon ramonianus
【简介】
亚马逊咬鹃(英文名:Amazonian Trogon,学名:Trogon ramonianus)隶属于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在南美的亚马逊雨林区域广泛分布,包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巴西。该鸟种在成熟雨林中较为常见,雄性与雌性在外观上有明显的区别。
【外形特征】
雄性亚马逊咬鹃体长约23至25厘米,体重44至46克。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外观:头部、颈部至胸部前段都有深绿色或蓝色的金属光泽,脸部与喉咙黑色但与蓝色头部部分界限不明显,中间由一条狭窄的白色带隔开,腹部明亮黄色,背部绿色或蓝绿色。其尾羽上方为深蓝色,有黑色尖端,而下方则有黑色和白色细条纹,末端加宽为白色部分。雌性则呈现暗灰色头部、面部、上胸和背部,腹部较淡黄色,尾羽下方的条纹模式与雄性有所不同。
【鸣叫特征】
亚马逊咬鹃的鸣声相对快速且连续,类似于许多被剪短的“cow”音或是带有“mewing”的口哨声,其中音符常常成对出现:“cadow-cadow-cadow”或“whi-ew-whi-ew”,而伴随的还有各种类似滚筒的尖叫声。
【生活习性】
亚马逊咬鹃栖息于亚马逊雨林的各种生境中,包括过渡森林、高地森林、棕榈林、竹子林以及永久洪水林。它们通常出现在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偶尔也会达到1000米的高度。以果实和小型动物(如昆虫和蛙类)为主要食物来源,通过从栖木飞扑或悬停的方式觅食。有时它们会跟随行列的行军蚁进行集体活动。
【繁殖习性】
关于亚马逊咬鹃的繁殖细节知之甚少。据观察所得,其巢通常建在活跃的白蚁巢中,距地面约3.5米,入口是一个直径大约10.5厘米的圆形洞穴,内部孵化房间未进一步测量,内含两个白色带褐色斑点的轻度孵化卵。
【外型辨识】
相较于绿背咬鹃(白尾),亚马逊咬鹃的眼环较灰,尾羽下方的白色端部较宽,而白色胸带不会将上身与下腹部区分开来。两亚种间差异极为细微,通常可忽略不计。
【保护状况】
亚马逊咬鹃目前尚未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鉴于其广泛分布及雨林栖息条件下稳定的生态状况,目前认为该物种处于健康稳定的状态,但长期保护仍然关键。
【地理分布】
亚马逊咬鹃的分布范围覆盖了亚马逊盆地的大片地区,从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脉东缘延展至玻利维亚北部,向东伸展至巴西的亚马逊盆地。其北部边界抵达奥里诺科河流域上游及亚马逊河以北至黑河以北,东部和南部则沿亚马逊河向东部扩展。相关研究表明,分子生物学研究近期揭示了其与violaceous trogon(紫背咬鹃)以及其他物种的亲缘关系,这导致了该物种的确位置被重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