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TROGONIFORMES > Trogonidae > Trogon > Black-headed Trogon
Black-headed Trogon

Black-headed Trogon

English name:Black-headed Trogon

Scientific name:Trogon melanocephalus

【简介】
黑头美洲咬鹃(英文名:Black-headed Trogon,学名:Trogon melanocephalus)是咬鹃目咬鹃科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无论是雄鸟还是雌鸟,都会展示完整的蓝灰色眼环,并且尾部下侧有显著的白色斑纹。雄鸟头部、颈部以及胸部呈现出均匀的黑色或石板黑色,背部和上翼覆羽则可能表现为亮金属蓝绿色至金绿色。雌鸟虽然颜色相似,但整体较为暗淡,上体为深石板灰黑色,缺乏雄鸟的虹彩光泽。幼鸟尾部大部分为暗黑色,翅膀上有更多的白色斑点。

【生活习性】
黑头美洲咬鹃偏好开放生境,如种植园、次生林、河岸林以及季节性落叶森林。它们通常栖息于海拔600米以下的多种森林类型中,包括热带湿润和干燥森林。它们以果实和节肢动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尤其是在喂养雏鸟时期,会主要摄取大型毛虫及其他大型昆虫。

【鸣叫特征】
黑头美洲咬鹃的鸣叫声是显著的快速递增的“咯咯”声,并且有着与横斑蚁鵙不同的鼻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3月至7月之间进行。它们选择白鼻白蚁(Nasutitermes)所建造的大型树栖蚁丘作为巢穴,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挖掘。每窝通常产卵三枚,双亲轮流孵卵约17至19天,雏鸟在孵化后16至17天左右离巢。

【外型辨识】
与其他黄色腹部咬鹃较为不同的是黑头美洲咬鹃具有全黑尾端宽白纹,以及与其形成对比的深色眼睛和蓝色眼环。与纹肩黑唐纳雀和斑尾美洲咬鹃相比,这两者尾羽上有明显的条纹。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黑头美洲咬鹃目前被列为低危(LC),表明种群数量较为稳定。在适宜的栖息地中,这种鸟较为常见,且能适应牧场、森林边缘及退化生境。

【地理分布】
黑头美洲咬鹃广泛分布于中美洲,包括伯利兹、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和尼加拉瓜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