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ty-tailed Trogon
English name:Slaty-tailed Trogon
Scientific name:Trogon massena
【简介】
灰尾美洲咬鹃(学名:Trogon massena),属于咬鹃目咬鹃科美洲咬鹃属,主要生活在中美洲的热带雨林。这一物种以红腹、绿背及橙色喙为显著特征,常见于从墨西哥南部到厄瓜多尔东北部的区域。
【外形特征】
雄性灰尾美洲咬鹃的上体呈现出金属般的绿色,背部带有金色光泽,头部和臀部略显蓝色,而翅膀则是暗灰色且布满细小的黑白色条纹。其腹部呈深红色,尾下覆羽为石板灰质,喙呈橙色,眼圈则带有橙红色调。雌鸟整体呈暗灰色,腹部呈现红色,喙部上部为暗灰色,下部则是橙色。幼鸟则有独特的白色尾尖和翼缘,而且其腹部颜色类似于雌鸟。
【鸣叫特征】
灰尾美洲咬鹃的鸣叫声独特,一连串深沉的声音,可被描述为“wuk, wuk, wuk”;此外还会有安静的“huh-huh-huh-huh”的声音或者类似“咯咯笑”的叫声。
【生活习性】
灰尾美洲咬鹃常栖息于低地雨林,并延伸至树木的中层和树冠,尤其偏好湿润低地。有时,它们也会出现于次生林、河岸林、咖啡种植园及红树林中。这种鸟类以果实和昆虫为食,经常跟随白脸卷尾猴捕食被惊扰的昆虫。
【繁殖习性】
灰尾美洲咬鹃的繁殖季节从2月开始持续至7月,雄鸟通过展示其尾羽来吸引配偶。摘下巢穴通常位于白蚁窝或枯木中的洞穴内,达15米的高度,通常产卵2至3枚,均为白色或蓝白色的蛋。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的责任。
【外型辨识】
灰尾美洲咬鹃容易与黑尾美洲咬鹃和白眼美洲咬鹃混淆,但可通过尾下覆羽颜色、喙色以及是否具有白带来区分。
【保护状况】
IUCN将灰尾美洲咬鹃列为低危(LC),无须特别保护。
【地理分布】
灰尾美洲咬鹃的地理分布包括墨西哥东南部至厄瓜多尔东北部。这一分布区域包括中美洲低地,且一些地区海拔可达1,400米。灰尾美洲咬鹃属于脊索动物门动物,栖息范围涵盖了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及巴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