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ICIFORMES > Lybiidae > Tricholaema > Red-fronted Barbet
Red-fronted Barbet

Red-fronted Barbet

English name:Red-front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Tricholaema diademata

【地理分布】
红额拟啄木鸟(英文名:Red-fronted Barbet,学名:Tricholaema diademata),属于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彩拟䴕属的一种中型鸟,分布于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南苏丹、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地区。

【外形特征】
红额拟啄木鸟体型较小,长约16至17厘米,体重约22至25克。雄鸟的头部为黑色,配以红色前额和黄色眉纹,喉部为白色,背部有黄色条纹,臀部黄色,腹部灰白色,两胁有少量黑色斑点。雌鸟的前额颜色较浅。幼鸟的羽毛颜色较暗淡,红色区域较小或缺失,喙上无缺口。与此同时,不同种族之间在腹部斑点的数量和分布上存在差异。

【鸣叫特征】
红额拟啄木鸟的鸣叫声听着像是重复的“hoop”音符,一般每秒钟4至6个音符。在繁殖季节初期,成对的鸟会一起发出快速的“hoop”歌声。此外,它们也会发出“nyah”或“yeah”类似的冲语,偶尔会穿插在这个曲调中。鸟类还喜欢连续发出快速的“yeh”音符,通过粗糙的“chaaa”叫声、低沉的“di-di-”音符以及较高声的“tik-tik-”音符来增加自己的表现形式。

【生活习性】
红额拟啄木鸟生活于干燥的林地,偏好金合欢和Combretum树林,也常出现在灌木丛和牧场上。它们活动的海拔范围在600至2100米之间,更倾向于生活在较为干燥的环境,而不是较为湿润的地带。饮食以果实为主,如Carissa edulis、Euclea、Grewia等植物的果实,还会食用白蚁、蚱蜢和蚂蚁等昆虫。

【繁殖习性】
红额拟啄木鸟的繁殖期一般在1月至9月,而在北坦桑尼亚则为11月至3月。繁殖过程遵循一套固定的程序,雄鸟空中炫技以吸引雌鸟,但实际交配前较少展示。繁殖洞由雌雄双方共同挖掘,位于树桩或者树枝处,通常在1至8米高的位置,有时也会利用大戟或剑麻茎材。它们占有的领地较大,但边界不规则,领地范围大小无法确定。

繁殖期间通常产卵2至4枚,孵化至少需要12天之久,且每三小时换一次孵化方括号。在孵化期间,成鸟会在巢穴上击打以扩大巢室,孵化期间不在巢中的亲鸟会守卫巢穴。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喂食间隔时间为5至30分钟。从孵化到离巢大概需要约28天时间,然后在离巢2个月后它们将会离开自己的领地。

【外型辨识】
红额拟啄木鸟与红额小拟啄木鸟的区别在于前者体型更大且头部图案不同。对比斑拟啄木鸟,红额拟啄木鸟的喉咙和上胸部为白色而非黑色。这些明显的特征使得它们在不同的种类中更容易被识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结果,红额拟啄木鸟被列为无危(LC)物种。在肯尼亚的纳库鲁湖国家公园和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等保护区都发现了它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