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SITTACIFORMES > Psittaculidae > Trichoglossus > Rainbow Lorikeet
Rainbow Lorikeet

Rainbow Lorikeet

English name:Rainbow Lorikeet

Scientific name:Trichoglossus moluccanus

【简介】
彩虹吸蜜鹦鹉(学名:Trichoglossus moluccanus)属于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彩虹鹦鹉属,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该鸟种体长介于26至30厘米之间,体重在100至157克之间。

【外形特征】
彩虹吸蜜鹦鹉头、颈、胸部和腹部的颜色呈现为深蓝、橙黄、深蓝和绿的渐变搭配。鸟喙亮丽的桔红色至橙色,幼鸟的鸟喙则偏褐色。

【生活习性】
彩虹吸蜜鹦鹉常栖息于低地森林、红树林、灌木丛、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带,偏好植物边缘地带。它们群居且喜欢花蜜、花粉、果实、种子及昆虫等食物,经常在花树间活动。由于求食频繁,它们会形成固定的短途迁移行为,通常在固定区域活动,有时会游动数百公里以保持食物供应。

【鸣叫特征】
此鸟种叫声响亮、活泼,尤其在飞行和觅食时,能被远距离听到。

【繁殖习性】
彩虹吸蜜鹦鹉接近期末的夏末至秋初繁殖,具体周期在季节变化中有所调整。早春8月至次年1月为繁殖高峰期。它们通常以洞穴筑巢,选择大木枝干中的空洞,如Australian桃金娘(Melaleuca)和细叶桃金娘(Angophora)。筑巢时多为单对繁殖,每窝产卵1至3枚,雌鸟独自孵化,孵化期约三个星期,雏鸟要经过六周左右才逐步独立。

【外型辨识】
彩虹吸蜜鹦鹉头部为深蓝色,颈部带有鲜明的黄色项圈,其余上体包括翅膀、背部和尾部颜色为绿色。胸部为黄色或橙黄色,腹部呈深蓝色,大腿和臀部为绿色。飞行时,黄色纹带与红色的下翼覆羽相映成趣。

【物种区别】
彩虹吸蜜鹦鹉有三个亚种:指名亚种T. m. moluccanus,分布在澳大利亚从昆士兰至新南威尔士;Septentrionalis亚种(T. m. septentrionalis),在昆士兰北部地区较显著;Eyrei亚种(T. m. eyrei),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岛。

【保护状况】
彩虹吸蜜鹦鹉目前已被IUCN评为无危物种,但因国际贸易与圈养饲养的高需求,其自然种群数量正在减少。多数学者认为这种鹦鹉尽管总体数量仍多,但一些亚种地区面临威胁。

【地理分布】
彩虹吸蜜鹦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