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
English name:Yellow-footed Green Pigeon
Scientific name:Treron phoenicopterus
【简介】
黄脚绿鸠(学名:Treron phoenicopterus)属于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常被称为普通绿鸠。其广泛分布在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并被选为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州鸟。
【外形特征】
黄脚绿鸠体长约为33厘米,体重226至248克。头部顶部、颈背呈蓝灰色,前额带有黄绿色,喉咙和颈部处为亮黄色。后颈颜色较深,有浅紫色斑块。头顶、背部和翼肩为橄榄绿,初级和次级飞羽黑色且边缘泛黄,尾羽以深灰色为主,基部泛绿。胸部淡蓝灰色,腹部淡蓝灰色并有黄绿色边缘。上跗跖和部分腿部为黄色,趾为黄色,眼睛周围淡绿色或淡灰色,喙灰白色或淡绿色。雌鸟外貌相似,但色彩稍显暗淡,紫黑色斑块较小;幼鸟偏向苍白,颈部紫灰斑较不明显。
【生活习性】
黄脚绿鸠栖息于降雨充沛的雨林、季雨林或热带森林以及其他果树繁茂的林地、灌丛和耕地边缘。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最多可形成不超过10只的小群。早晚常聚集在篮干净无叶的树枝上鸣叫,森林间还能听到连续圆润、抑扬起伏的哨音。觅食时,喜欢在树上活动,偶尔也会到地面喝水或寻找食物。主要以榕树果实为主食,辅以其他植物的果实、谷粒和嫩芽等。
【繁殖习性】
黄脚绿鸠的繁殖期集中在3月至8月,可能在此期间繁殖2次。雄性通过挺胸、低垂翅膀及围绕雌性行走等方式展示求偶行为,雌鸟则会用类似姿态反应。通常在树枝上建造一个简单而不精确盘状巢,由枯枝堆集而成。每个巢中通常有2枚卵,有时也会产3枚。孵化期为14天,期间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
【外型辨识】
黄脚绿鸠通过其独特的黄色脚部和“肩区带”状的灰色标记,以及各个分布地区的颜色差异,区分其他绿鸠种类的特色尤其明显。
【保护状况】
黄脚绿鸠被列为无危(IUCN: LC),但在中国有区域性保护。为二级保护动物,保护标准自1989年起实施。这些鸟类曾因栖息地的损害和人类的过度捕猎而数量减少,但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尚有一定的数量。
【地理分布】
黄脚绿鸠在中国主要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地区存活,常见于常绿阔叶林或灌丛中,并与缅甸、泰国、中南半岛等国相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