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ch Kingfisher
English name:Beach Kingfisher
Scientific name:Todiramphus saurophagus
【简介】
白头翡翠(学名:Todiramphus saurophagus),又称作Beach Kingfisher,属于佛法僧目翠鸟科林翡翠属的鸟类。该物种因其独特的外观特征——醒目的白色头部、狭窄的黑色眼后纹及蓝绿色背部而著名,是常见于原产地印尼摩鹿加群岛至俾斯麦群岛及所罗门群岛的海岸地区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白头翡翠的体长为30厘米,体重为90-146克,雄性体重略轻。其头部、颈部及下体均呈白色,除了具有狭长的黑色眼后纹外,背部、翅膀和尾部呈现出蓝绿色。在喙部非下颚基部部分都会呈现出深色,虹膜为极深褐色,爪子和脚则为黑色。幼鸟的色彩比较素淡,头冠与胸部及下体呈淡黄色,并且胸羽边缘带有灰蓝色调。
【鸣叫特征】
白头翡翠的叫声相对明显且深沉,通常会发出‘choo-chew’和‘kip-kip-kip-kip-kip’的声音,后者为极快且像是激动的话语。
【生活习性】
它们常在含有腐烂混杂的木材和糟朽树木的栖息地,如海岸边的岩石悬崖、珊瑚高地、红树林沼泽、树木众多的突出海岸地带和植被丰富的地理区域活动。其偏好有丰富植被覆盖的土地,有时会出现在距离海岸几百米远的内陆。白头翡翠会用嘴挖掘树干上的巢穴,每次产卵2-3枚,卵呈纯白色且近圆形,尺寸一般为29.4×26.2毫米。这种鸟只通过洁净的白色头部和狭窄的黑色眼后纹来区分其他外形很相似的较小翠鸟。
【繁殖习性】
它们常在含有腐烂混杂的木材和糟朽树木的栖息地,如海岸边的岩石悬崖、珊瑚高地、红树林沼泽、树木众多的突出海岸地带和植被丰富的地理区域活动。其偏好有丰富植被覆盖的土地,有时会出现在距离海岸几百米远的内陆。白头翡翠会用嘴挖掘树干上的巢穴,每次产卵2-3枚,卵呈纯白色且近圆形,尺寸一般为29.4×26.2毫米。
【外型辨识】
该物种主要在带有丰富植被覆盖的区域活动,单个或情侣共同捕食,主要集中在河岸及树冠附近。由于是完全肉食性动物,所以常常在树木的落叶或是土壤中寻找猎物。白头翡翠的食物来源主要包括蟋蟀、蜘蛛、蜗牛、小型鱼类、蛇类及蜥蜴等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
【物种区别】
1.Todirhamphus saurophaga saurophagus,主要分布在摩鹿加群岛、新几内亚、新不列颠及新爱尔兰等地区。
2.Todirhamphus saurophaga anachoreta,分布在俾斯麦群岛。
3.Todirhamphus saurophaga admiralitatis,在俾斯麦群岛也有所分布。
【保护状况】
白头翡翠正面临中等程度的威胁。当前保护状态在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8年的《鸟类红色名录》中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白头翡翠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热带区域,尤其在太平洋岛屿(如印尼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岛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华莱士区有大量发现。华莱士区特指从棉兰老岛东部海域经爪哇至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西南群岛至新不列颠岛和新爱尔兰岛之间,包括西部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岛群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