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RACIIFORMES > Alcedinidae > Todiramphus > Marquesan Kingfisher
Marquesan Kingfisher

Marquesan Kingfisher

English name:Marquesan Kingfisher

Scientific name:Todiramphus godeffroyi

【简介】
马克岛翡翠(学名:Todiramphus godeffroyi),是佛法僧目翠鸟科林翡翠属的一种鸟类。

【外形特征】
该物种的体长约21厘米,最显著的特点包括几乎全身洁白的体羽、白色的冠、颈部和下体,以及贯穿双眼的暗色面具,其条纹在颈背上形成蓝黑色带状。背部呈现浅黄色三角形,剩下的上体、翅膀以及尾巴则显现出鲜明的蓝色。雄鸟的喙上部呈黑色,下部为淡黄色至淡角质色,尖端和边缘为深色。虹膜为深棕色,腿和脚则为黑色。幼鸟的冠部为蓝绿色,头部侧面和胸部为黑色,上体为绿蓝色。

【生活习性】
它们偏好于生活在密集潮湿的低地森林中,更常出现在溪流附近的环境中,主要以昆虫和一些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例如甲虫、大蚱蜢、小鱼、小蛇及蜥蜴。食物捕获多在树叶间进行,或从栖枝上飞掠至地面或水面捕获。

【鸣叫特征】
马克岛翡翠发出短暂重复的“kiau”声,该声音会逐渐发展成类似笑声的叽叽喳喳声。

【繁殖习性】
它们的繁殖期主要在9月至次年的1月之间。被发现在法属波利尼西亚Hiva Oa岛筑巢。它们选择在树干内部的旧芒果树洞或腐朽的螺旋松树树干洞中筑巢,巢孔直径约为3.5厘米,洞穴位置位于2至5米的高处。此外,在距离地面约7米高的枯死的椰子树桩内也发现巢穴。

【外型辨识】
在它们所在地域内,马克岛翡翠是唯一的物种,可以通过其大面积白色体羽以及穿过眼周的细窄黑线和蓝黑色颈背带这些显著特征来辨别。

【保护状况】
目前,马克岛翡翠的全球种群估计数量在成熟个体之间,数量约为260至320只。它们分布仅限于马尔克斯群岛中的Hiva Oa和Tahuata岛;Tahuata岛上的存在还有待证实。因为栖息地的退化以及外来物种的捕食,种群数量正逐渐减少。IUCN将该物种列为“极危”(英文:Critically Endangered, CR)。

【地理分布】
马克岛翡翠仅分布在马尔克斯群岛中的Hiva Oa和Tahuata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