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au Kingfisher
English name:Niau Kingfisher
Scientific name:Todiramphus gertrudae
【简介】
尼澳岛翡翠(英文名:Niau Kingfisher,学名:Todiramphus gertrudae)是佛法僧目翠鸟科林翡翠属的一种独特翠鸟,仅见于法属波利尼西亚土阿莫土群岛西部的尼澳岛。该岛面积仅26平方公里,岛上翠鸟总数估计在2009年为135只,相当于不足90只成熟个体。
【外形特征】
尼澳岛翡翠的成鸟具有明显的外观特征:头部和颈部为淡黄色,头顶可见蓝色,眼睛后方有一条蓝色线条;上身则为蓝绿相间的颜色,翅膀和尾巴带有深紫色调。颈侧和胸部颜色由浅橙色渐变为奶油色。喙部上颌黑色,下颌呈浅粉至黄色,边缘及尖端为暗色;虹膜深棕色;腿和脚色黑。
【生活习性】
尼澳岛翡翠栖息于林地、椰子种植园和乡村花园,偶尔亦可在森林中被发现。它们主要以昆虫和幼虫为食,如甲虫。此外,它们也会捕食小型蜥蜴,并在低潮时于礁石池塘捕捉小鱼。繁殖季节可能出现在九月,也可能在五月到六月。
【鸣叫特征】
未提供相关信息
【繁殖习性】
关于繁殖行为的详细记录表明,在十月时,雏鸟已经开始被喂养。然而,关于繁殖季节的其他具体信息十分有限。
【外型辨识】
尼澳岛翡翠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其区别在于颜色组合和分布区域,特别是其头部和颈部的色彩以及蓝绿色的上身。体型和鸣叫声也可能用于辨识。
【物种区别】
尼澳岛翡翠与其他翠鸟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颜色组合及分布区域,尤其是头部和颈部的颜色及蓝绿色的上身。具体描述如下:成鸟具有明显的外观特征,包括淡黄色的头部和颈部、蓝色的眼睛后方线条、蓝绿相间的上身以及深紫色调的翅膀和尾巴等。
【保护状况】
尼澳岛翡翠目前被IUCN列为NE状态(未予评估),但根据鼠类和家猫的捕食威胁,该物种的成熟雌鸟和幼鸟存活率较低。因此,其状态自2005年起已被从“易危”升级为“极危”。鉴于其栖息地适应性,建议将一部分群体迁移到相邻岛屿以减少风险。
【地理分布】
尼澳岛翡翠的地理分布仅限于太平洋的尼澳岛(位于土阿莫土群岛西部,波利尼西亚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