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ELECANIFORMES > Threskiornithidae > Threskiornis > Australian White Ibis
Australian White Ibis

Australian White Ibis

English name:Australian White Ibis

Scientific name:Threskiornis molucca

【简介】
澳洲白鹮(学名:Threskiornis molucca),是鹮科白鹮属的一员,广泛分布于澳洲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它们亦被俗称为“垃圾鸡”,主要活跃于悉尼等城市的垃圾填埋场觅食。

近年来,其数量在城市环境中的显著增加,使其成为澳大利亚东部海岸地区的标志性物种。

【外形特征】
澳洲白鹮的体长为63至76厘米,体重在1400至2500克之间。雄鸟体型较大且喙更长。主要特征为白色羽毛搭配裸露的黑色头部及弯曲的黑色喙。成鸟在非繁殖季节三级飞羽偏灰暗,并且颈部分布有粉色裸皮而无颈饰;繁殖期时,颈部羽毛覆盖并带有装饰性羽毛。幼鸟的头部和颈部起初完全毛茸,腿部颜色变化较大。

【生活习性】
澳洲白鹮栖息于多种环境,包括浅水沼泽、泛滥平原、红树林沼泽、潮间带泥滩等受保护的海洋环境,以及草地、农田和水库等非湿地地带。同时,它们适应人造环境,如垃圾场、屠宰场和公园等区域。

硕大的成鸟群体每年不定期迁徙,但多留居于同一区域,若有水源变化,会进行一些季节性或随机迁徙。

【鸣叫特征】
成鸟的鸣叫声包括拉长鼻音、哼声和尖叫;幼鸟则会持续发出高音尖叫求食。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从8月至11月开始,南部较早而北部较晚。通常成群繁殖,有时与鹭、琵鹭混合繁殖,在巢筑边选择枝条和细树枝,内部披于树叶和其他柔软材料,并在沼泽中使用芦苇。每次产卵数量在1至4枚,孵化期约20至23天。

【外型辨识】
澳洲白鹮与非洲白鹮(圣鹮)和黑头白鹮在翼尖颜色上不同。澳洲白鹮具黑色的翼尖,而黑头白鹮翼尖为白色。此外,澳洲白鹮颈部的黑色裸露部分比黑头白鹮少,比非洲白鹮的少一些。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定,澳洲白鹮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最初分布于澳洲东部和北部,以及新几内亚及所罗门群岛等地。近年来逐渐扩散至澳洲西部。在城市环境中频繁出没带来了诸多争议性。它们因利用垃圾填埋场而导致数量激增,而过量聚集则被视为城市害禽,曾严重干扰航空安全、公园和咖啡馆内的食物,亦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