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faced Ibis
English name:Black-faced Ibis
Scientific name:Theristicus melanopis
【简介】
黑脸鹮(英文名:Black-faced Ibis,学名:Theristicus melanopis)属于鹈形目鹮科鹮属的一种大型鸟类。它常见于南美洲的南部和西部,特别是在智利和阿根廷以及沿这两大国较冷湿地区。
【外形特征】
黑脸鹮的体长约75厘米。它头部、颈部以及下胸部呈现淡黄色;头顶与颈背是肉桂色;背部和一部分胸带是灰色;腹部和飞羽为黑色;翼覆羽为白色,但与灰色的上身对比并不明显。它的喙、喉囊以及眼周裸露的皮肤都是黑色,腿为红色。
【生活习性】
黑脸鹮主要栖息在开阔地带,例如草地、牧场、湿润山谷、干旱牧场、高海拔草原、湖泊河岸,也可能出现在植被稀少的沙质区域。筑巢在岩石沟壑、悬崖或芦苇丛中,高度通常在海平面至2500米之间。它们以大群的形式直线飞行,在迁徙过程中能飞至极高处。
【繁殖习性】
黑脸鹮在9月至12月期间于智利的南部以及9月至3月的秘鲁中部进行繁殖。它们以群生形式繁殖,有时会与黑冠夜鹭或柱状地区的鸬鹚共同建造巢穴。巢穴由树枝和棍子构建,内衬草或芦苇茎,位置包括岩石突起处、悬崖底部、靠近水源的地面、芦苇丛或稀疏的树木。每巢产卵2-3枚,雏鸟外表为灰色绒毛,头部和下方颜色较浅。
【鸣叫特征】
黑脸鹮会发出响亮且带有节奏感的‘kha-keek-kek’声,宽泛范围内的多次重复,相比黄颈鹮的音色更加尖细和少鼻音,也会自发地连续发出‘kek-kek-kek’等一系列单音节声音。
【外型辨识】
区分黑脸鹮和黄颈鹮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黑脸鹮生活的环境更加寒冷湿润,此外,它的下胸部为淡黄色而不是暗灰色,喉囊更小,且白色翼覆羽的颜色与灰色上体融合不明显。
【物种区别】
无
【保护状况】
黑脸鹮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LC(无危)类别。
【地理分布】
黑脸鹮广泛分布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包括智利西部和阿根廷南部从海平面至约2500米海拔高度的区域,在秘鲁南部的分布则相对局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