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crowned Parakeet
English name:Blue-crowned Parakeet
Scientific name:Thectocercus acuticaudatus
【简介】
蓝冠锥尾鹦鹉(学名:Aratinga acuticaudata),是鹦鹉科的鸟类,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东部和东南部。它们栖息于干燥或开阔的草原地带、林地边缘、灌木丛和棕榈树林等环境,并很少在湿润和密集的森林中出现。
【外形特征】
蓝冠锥尾鹦鹉长约37至38厘米,重约165克。其头部为暗蓝色,面部和耳朵覆盖着天蓝色,胸部羽毛一般为淡黄绿或带有轻微蓝色调。翅膀下部呈蓝色,外侧翼羽呈现栗色;尾羽上部绿,下部红棕,末端褪为古铜绿。喙为坚挺弯曲的形状,上喙偏淡粉,下喙深灰色,眼睛周圈裸皮为白色。全身肥硕,翅膀和身体上的颜色和谐,但在阳光下会呈现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光芒。
【生活习性】
蓝冠锥尾鹦鹉身处开阔地带,栖息于富含仙人掌、灌木丛和树木的热带稀树草原与半茂盛林区。尤其偏爱干燥的林地、平原和稀疏森林间。它们在黄昏时会形成较大的群体,数以百计,可能与当地其他大型锥尾鹦鹉共同聚集觅食,常常成对或小群活动。这种鹦鹉非常吵闹,喜欢白天短暂停留后就飞到觅食场地。当进入繁殖季节,其聚集程度尤甚。
【鸣叫特征】
蓝冠锥尾鹦鹉非常吵闹。
【繁殖习性】
人工饲养条件下,蓝冠锥尾鹦鹉可一年繁殖数次,有时一年2窝,每窝产出3至5枚卵。孵化期在23至24天左右,幼鸟需在人工养育50天左右达到完全自主饮食的能力。
【外型辨识】
此物种存在多个亚种,包括A. a. acuticaudata、A. a. haemorrhous、A. a. koenigi、A. a. neoxena和A. a. neumanni。每个亚种在外形特征上稍有不同,例如蓝色头部深浅、橙色眼圈明亮度等各具特点。
【物种区别】
此部分未在原文中出现,故不输出。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但被CITES列为II级贸易保护物种。虽然分布广,但由于野生动物贸易影响,尤其在1985-90年间,有接近十万只的个体被记录为野捕以便圈养,并被视为破坏农作物的重要害鸟。一些亚种,如neoxena,在宠物市场和巢穴鼠害双重压力下,面临着严峻的存续挑战,亚种数量估计仅剩100至200只。
【地理分布】
蓝冠锥尾鹦鹉主要出现在开阔地带,有时也会蔓延到农耕区觅食,对农作物造成一定损害。其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巴拉圭和委内瑞拉,偶尔也抵达乌拉圭并被视为旅鸟或现存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