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onarchidae > Terpsiphone > Malagasy Paradise Flycatcher
Malagasy Paradise Flycatcher

Malagasy Paradise Flycatcher

English name:Malagasy Paradise Flycatcher

Scientific name:Terpsiphone mutata

【简介】
马岛寿带(学名:*Terpsiphone mutata*),属雀形目王鹟科寿带属,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和马约特岛。这一种鸟类最具标志性的特征是雄鸟具有极长的尾羽流苏,体色颇多样,有赤褐色、白色和黑白相间。相比之下,雌鸟呈赤褐色,无长尾流苏。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体长可达18厘米,其中尾羽长度可额外延伸至18厘米以上,体重约12克。雄鸟有两种不同的颜色形态:一是上身全白,头、颈、下颏、喉部为虹彩蓝黑色,次级飞羽有窄白边,翼和尾均为黑色,部分羽毛有白色;另一种全身红褐色。雌鸟颜色为赤褐色,头顶和颈部呈虹彩蓝黑色,翼和尾黑色,边缘为赤褐色。幼鸟雏形更接近雌鸟,但体色较为暗淡,无延长的尾羽流苏。

【鸣叫特征】
发出类似撕裂的“shree-shreeet”声,同时会用一连串悠长的“twee”音符鸣唱。

【生活习性】
它们喜欢栖息在各种类型的森林中,包括退化林、稀树草原、红树林、种植园和灌木丛等。在中上层树林中活动,有时也会加入混合群落,主要以空中昆虫为食。觅食时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会与普通牛顿鸟成双物种群,从而提升捕食效率。此外,除了单一捕猎外,它们也能加入更大的混合觅食群。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是9月至次年1月,主要集中在11月雨季初期。它们往往形成一夫一妻制小型社群,但存在额外配偶间繁殖的现象。巢一般位于地面约0.5米至6米高的位置,通常由两只鸟共同建造,主要材质包括草根、苔藓、羽毛等。每次产卵为1至4枚,一般情况下是3枚蛋,孵化期为16天,幼鸟在孵化出壳后的大概10天内离巢。

【外型辨识】
黑白色的雄鸟雌鸟比沃德鵙鹟体积大、尾长,且无黑色胸带。拥有赤褐色体色、蓝色眼圈以及直立姿态是雌鸟的主要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马岛寿带被归类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马岛寿带广泛分布于其三个主要的岛屿,包括马达加斯加、科摩罗群岛和马约特岛,显示出更加偏好某些特定的环境。例如在科摩罗群岛的马约特岛上,这种鸟类更常出现在森林中,但也可见于零星树木区域以及相对干燥的环境地带。在科摩罗群岛的其他地点,这些鸟类则出现的地点和数量不尽相同。

【物种区别】
黑白色的雄鸟雌鸟比沃德鵙鹟体积大、尾长,且无黑色胸带。拥有赤褐色体色、蓝色眼圈以及直立姿态是雌鸟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