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arf Tinamou
English name:Dwarf Tinamou
Scientific name:Taoniscus nanus
【简介】
Dwarf Tinamou,学名Taoniscus nanus,是一种小型的鸟类,属于䳍形目(Tinamiformes)、䳍科(Tinamidae)。该物种主要分布于巴西东南部,且为该地区的特有种。侏䳍是䳍科诸多种类中体型最为小巧的成员之一。
【外形特征】
侏䳍体型小巧玲珑,体长一般在14.5至16厘米之间,体重约43克。其全身羽毛呈红褐色至赭灰色,并带有鲜明的斑驳图案。上体羽毛颜色较深,覆盖棕红色条纹和蓝色斑点,边缘以细白线和宽色带界定。头部和颈侧颜色较浅,胸部和腹部布满了黑斑,形成波状条纹,下腹部更为淡色。眼圈为暗黄色,喙顶部偏暗而底部为角质色,脚为粉色至橙黄色。
【外型辨识】
雌雄鸟外观一致,但雌鸟的痕迹更显著,腹部更洁白。幼鸟与成鸟的特征相近。侏䳍与其他小型䳍尤其是最小的小拟䳍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它极小的体型、相对短的脖子以及遍布条纹的羽毛。
【鸣叫特征】
侏䳍善于发出高音调的鼻音颤音,这音响如同蟋蟀的声音,随后是6至10个'peet'音符。还可能发出“pii pu”或“pii iii,puu”的声音,最后的音节低沉,暗示着焦虑时发出的信号。
【生活习性】
这种鸟栖息于次生森林、稀树草原以及利沃多森林地带,特别是矮草牧场和散布着低矮灌木的地点。它还经常出现在城市周围和烧毁后的田野中。
【繁殖习性】
侏䳍的繁殖季节一般在9月至10月之间。通常筑巢于草原,巢筑法以草和小叶材料构成。每个巢大小合适开口朝一侧,每巢产蛋3枚,呈板岩色。在人工孵化的情况下,胚胎在15天后不幸夭折。繁殖行为的具体细节尚缺详细记录。
【保护状况】
侏䳍仅在南美洲巴西东南部(从马托格罗索最东南端至圣保罗)、巴拉圭南部及阿根廷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如米西奥内斯省)有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境快速消失,侏䳍的数量预计在急剧下降。根据IUCN标准,侏䳍被列入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估计少于15000只,并正处于持续减少的状态。
【地理分布】
侏䳍仅在南美洲巴西东南部(从马托格罗索最东南端至圣保罗)、巴拉圭南部及阿根廷东北部的部分地区(如米西奥内斯省)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