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ODICIPEDIFORMES > Podicipedidae > Tachybaptus > Australasian Grebe
Australasian Grebe

Australasian Grebe

English name:Australasian Grebe

Scientific name: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

【简介】
黑喉小䴙䴘(学名:Tachybaptus novaehollandiae),又称澳洲䴙䴘,属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鸊鷉目、鸊鷉科小䴙䴘属。主要栖息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周边太平洋岛屿的淡水湖泊与河流。

【外形特征】
黑喉小䴙䴘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身长约在23至27厘米之间。它们以出色的游泳和潜水能力著称,几乎终身生活在水生环境中。雌雄同色特征明显。
在繁殖季节,成鸟上体为深褐色,头部和颈间带有高亮的栗黑色,显著的栗色条纹伸展至眼后至颈背区域。眼色为黄色,嘴基部有一块白色斑点。该季节中,繁殖鸟的这些特征较为显著。
进入非繁殖期,其体色会变得较为淡雅,头部和颈间转为灰棕色。脸颊与前胸部分则显现出灰白色的特色。幼鸟的头部及脖颈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眼睛颜色较淡。

【鸣叫特征】
该鸟种常会发出快速且带有金属质感的颤音,其中蕴含细腻波浪形变化,且通常为两性共有的信号。在繁殖季节尤其频繁。
繁殖时期,还会发出一种急促的警报音“pit”或“bik”。

【生活习性】
黑喉小䴙䴘栖息于淡水湖泊及沼泽地带,几乎终年生活在水中。作为出色的游泳者和潜水者,面对威胁时,能够迅速扑入水下并长时间游走。
其主要食物包括小鱼、软体动物、水生昆虫及甲壳类,偶尔利用与鸭类、大䴙䴘和其他湿地鸟类共同觅食的机会,猎取这些小动物。这种群体性觅食策略有赖于其他鸟类激扰无脊椎动物。

【繁殖习性】
黑喉小䴙䴘的繁殖季节为每年的8月至次年4月,往往选择临时的淡水水域营巢繁殖。
巢址通常建立在水域边沿的植被中,形式为由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的浮动平台,与水下的固定物链接。每窝可产卵1至9枚,通常四到五枚,孵化周期约为23天。雏鸟特征为带有深棕色条纹的绒毛,腹部呈白色和灰棕色,约于8周龄后离巢。
该物种的育雏一般由父母共同完成,但雄性在雏鸟生长至约3/4大小时将撤出。

【外型辨识】
非繁殖季节时,黑喉小䴙䴘与苍头小䴙䴘的区别在于头颈部斑纹更为淡黄,喉咙及胸前后方呈灰白色。
繁殖期易于辨识的特征则是头部和颈间的深色线条范围较小,未拓展至喉咙和前颈。

【保护状况】
IUCN已将黑喉小䴙䴘的保护级别评定为LC(无危)。全球数量估计超过50万只,呈现增长趋势。该物种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较为常见,但在爪哇、巴厘群岛、蒂莫尔岛等岛屿上可能面临一定风险。

【地理分布】
黑喉小䴙䴘广泛分布在太平洋诸岛屿,包括爪哇、桑吉赫、塔劳群岛(北苏拉威西岛)、帝汶、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和所罗门群岛南部的伦内尔岛。

【物种区别】
【物种区别】内容在原文中未体现,故不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