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 Syrmaticus > Mikado Pheasant
Mikado Pheasant

Mikado Pheasant

English name:Mikado Pheasant

Scientific name:Syrmaticus mikado

【简介】
黑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mikado),又称为帝雉或台湾帝雉,是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一种。雄性个体体长约87.5厘米,雌性约53厘米。

【外形特征】
雄鸟通体蓝黑色并带有紫色光泽,翼上和尾覆羽有白色斑点,尾长而细腻,带有条纹;雌鸟则是深褐色,腹部散有淡色斑点,尾羽较短但排列按长度渐变。此外,雄鸟的头部、颈项区至背部呈深紫蓝色,有闪亮的金属光泽。体羽为浓郁纯黑色,带紫色光泽。背上有细长的蓝黑色纵向羽缘。

【生活习性】
黑长尾雉多单独或形成小家庭单位活动。此物种主要栖息于台湾中部偏高海拔地区,1600至3300米高度的森林灌木丛中尤为常见。森林可能侧重于小面积针林、阔叶林或竹林。

【鸣叫特征】
雄鸟在求偶期间会展示其飞行能力和发出尖利的啸声。

【繁殖习性】
雌鸟会单独孵化3到10枚乳白色蛋,靠自身孵化约26-28天,随后独自抚育雏鸟。

【外型辨识】
雄鸟长则49-53厘米,尾部通体黒色,尤其是中央尾羽,带有显眼的白色横纹,俨然四周环绕的细长火炬。雌鸟则较为小巧,尾部大致呈现棕色,可能性被褐色的斑纹覆盖。

【物种区别】
黑颈长尾雉与黑长尾雉的区别在于尾羽的白色斑点和腹部条纹样式。

【保护状况】
在中国以及国际自然保护框架下,该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被纳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Ⅰ。尽管曾经被评为世界近危物种,其种群数量在一些保护工作帮助下,现在被列为无危物种。自2012年后,帝雉被评定为无危等级。

【地理分布】
黑长尾雉分布于台湾中高海拔山区,尤其是在3850米左右的玉山国家公园地区。它们主要生活在1600到33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这些区域通常具有较为密生的杜鹃花和竹林。

【复育及保护】
台湾中部山区是该物种的主要栖息地。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且上过新台币1000元纸钞的图案,黑长尾雉得到了重点保护。随着全球与地方保育项目的展开,近年该种群的保护工作有明显成效,其总体种群趋势看起来较为稳定,甚至呈增长态势。然而这些数据仍需更多专业的研究以确定趋势的确切情况。

【研究简史】
首次发现之时应感谢英国鸟类学家华特·古费洛和威廉·奥吉维-格兰特,他们将这个稀有的新鸟类物种命名为多须长尾雉(Mikado Pheasant)。为了纪念这种猎奇种,给它取名 Calophasis mikado ,由后经由威廉·毕比认定它代表一新属长尾雉,命名 Syrmaticus mikado。1912年起活体样本禁止拒诱人,而帝雉成功自远东输至欧洲。

【分布范围】
黑长尾雉在中国仅限于台湾,栖息于中高海拔针叶林与阔叶混交林中。因其近危的保护状况引起了重视,尤其在台湾的玉山国家公园地区,可见到其固定的栖地环境。该物种生态保育需谨慎处理环境变化与人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