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uare-tailed Drongo-Cuckoo
English name:Square-tailed Drongo-Cuckoo
Scientific name:Surniculus lugubris
【简介】
乌鹃(学名:Surniculus lugubris)属于杜鹃科乌鹃属的小型鸟类,体长约24-28厘米,体重26-43.6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以西、马来半岛、大巽他群岛及菲律宾南部。
【外形特征】
乌鹃通体呈黑色,具有蓝色或辉绿色光泽,尾浅叉形,尾下覆羽与最外侧一对尾羽带有白色横斑。成鸟的初级飞羽内侧有白色斑点,一些老鸟还会在枕部有白色斑点。幼鸟体色较淡,翅膀和尾部有白色斑点和端斑。
【生活习性】
乌鹃主要栖息于森林(包括半常绿、沼泽和河岸森林)、灌丛、森林边缘、竹林、种植园和偶尔的花园环境中。它们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喜欢在乔木中上层的顶端枝间停歇并鸣叫。乌鹃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
【鸣叫特征】
乌鹃的鸣叫声是一种快速上升的哨声,由一系列急促的“pee-pee-pee”重复5-7次组成,声音特征独特,更尖锐、更高、更快。
【繁殖习性】
乌鹃繁殖季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在中国东南部大约为3-5月,主要寄生繁殖,由卷尾、山椒鸟、沼泽大尾莺和其他鸟种孵育幼鸟。该鸟种分布广泛,但在某些区域较为稀少,种群数量较为稳定。
【外型辨识】
乌鹃通过其较小的体型和独特的尾部特征与类似的黑卷尾和叉尾敏锐地区分开来。
【物种区别】
乌鹃存在多个亚种,包括但不限于:Surniculus lugubris lugubris(Horsfield, 1821),Surniculus lugubris brachyurus(Stresemann, 1913),和Surniculus lugubris stewarti(Baker, 1920)。这些亚种在体型、体色及地域上存在微小差异。
【保护状况】
乌鹃已被记录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级为“无危”(LC)。乌鹃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小亚种分化表明其广泛的地理变化和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乌鹃和其他野生鸟类一样,因栖息地的破坏等威胁可能会受到不利影响,因此其保护措施应当被持续关注与施行。
【地理分布】
原型标本采自爪哇,其记录分布覆盖了广泛的地理区域,中国西藏、四川、云南及广西等地区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