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k-tailed Drongo-Cuckoo
English name:Fork-tailed Drongo-Cuckoo
Scientific name:Surniculus dicruroides
【简介】
叉尾乌鹃(学名:Surniculus dicruroides),又称卷尾鹃、乌喀咕,属于鹃形目杜鹃科乌鹃属的一类中等体型鸟类。其显著特征包括全身黑色、深叉状尾部以及腿上的白色斑点。这种鸟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印度中部和南部以及斯里兰卡,同时也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地区。
【外形特征】
叉尾乌鹃的体长大约在23厘米左右,具有典型的亮黑色体羽,并且尾部深叉,带有白色的横斑。幼鸟具有不规则的白色点斑。雄鸟虹膜为褐色,雌鸟的虹膜则为黄色;嘴部为黑色,脚部则为蓝灰色。尾部开叉类似卷尾状,前胸带有隐约可见的白色斑块。
【生活习性】
叉尾乌鹃偏好栖息于森林、林缘、次生灌木丛及草原稀疏林中,常常在树上活动。它们通常以2-3只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但是,其主要的食物来源是各种昆虫。
【繁殖习性】
叉尾乌鹃是典型的寄生性繁殖者。其繁殖时间在中国湖南为4月至10月,在印度尼西亚为3月至10月,在斯里兰卡为12月至5月。每年它们会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如卷尾、燕尾、山椒鸟、白喉红臀鹎、黑头鹛、沼泽大尾莺等鸟类的巢中,让其他鸟类代替它们孵化和抚育雏鸟。卵呈白色,带有紫色斑点,直径约为23.5mm x 17.5mm。
【外型辨识】
可以通过尾部更深的叉度和外侧尾羽更明显的白色差异长度来识别叉尾乌鹃。与drongo鸟类类似,但叉尾乌鹃体型较小,嘴较轻薄,尾下覆羽有明显的白色横带。
【保护状况】
叉尾乌鹃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过去,它曾被视为乌鹃的一个亚种,直到2014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确认其为独立物种。虽然分布较广,但考虑到其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并不普遍,仍需要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地理分布】
叉尾乌鹃广泛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印度中部和南部以及斯里兰卡,同时也分布在中国的华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