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uvian Booby
English name:Peruvian Booby
Scientific name:Sula variegata
【简介】
秘鲁鲣鸟(英文名:Peruvian Booby,学名:Sula variegata)是鲣鸟目鲣鸟科鲣鸟属的一种海洋鸟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沿岸的秘鲁北部至智利中部。其显著特征为纯白色的头部和颈部,以及带有白色斑点的深色上体。
【外形特征】
秘鲁鲣鸟体型通常在71至76厘米之间,雄鸟重量约1250至1350克,雌鸟略重,约1500至1540克。头部及颈部均呈现白色,上体包括翅膀上部则为深褐色,带有明显的白色边缘,形成独特的鳞片状图案。初级飞羽及其覆盖羽全黑,较长的上尾覆羽大多略显淡色。尾巴以白色为主,带有少量淡色尖端,中央尾羽更淡。下体白色,仅有些许暗褐色斑点分布在大腿和后侧。眼睛深栗色至棕色,喙深灰色至暗角质色,面部皮肤、眼周、额部、下巴和上喉具有灰色至灰黑色色彩,腿脚铅灰色至蓝灰色。
【生活习性】
秘鲁鲣鸟以寒冷的海洋环境为栖息地,尤其偏好食物丰富的冷水区域,如岩岸边的裸露、干旱小岛或悬崖平台。主要以鳀鱼为食,但也会捕食沙丁鱼和鲭鱼等其他鱼类。觅食时通常组成30至40只以上的群体,从较高处进行俯冲入水捕食。
【鸣叫特征】
它们在繁殖期间的鸣叫声由雄鸟发出的高音叽叽声和雌鸟发出的低沉哼哼声及争斗声构成,在捕鱼时它们也能发出相似的鸣叫声。
【繁殖习性】
秘鲁鲣鸟的繁殖季节集中在南半球的春夏季,即9月至3月。在南美洲,领地范围广泛,筑巢行为多样,通常使用松散的海藻堆砌而成的简单平台,有时也完全不筑巢。每次产卵1至4枚,通常2至3枚,孵化期为42天左右,雏鸟的绒毛为白色,独立觅食的时间长达78至105天,离巢后依然依赖父母的照顾约62天,大约到2至3岁才开始繁殖。
【外型辨识】
与蓝脚鲣鸟相比,秘鲁鲣鸟的翅膀上分布着斑点或鳞片状的花纹,背部的花纹更为规律,下翼的图案则显得斑驳。成鸟因其深色的眼睛和纯白的头颈,可以从外观上区分。幼鸟头部和颈部颜色较淡,胸部与腹部颜色模糊不清。
【保护状况】
秘鲁鲣鸟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但在历史上曾因考鲸肥料采集和过度捕捞导致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特别是1972年鳀鱼资源崩溃。然而,它仍然能在每次厄尔尼诺现象后恢复,二十一世纪初其数目连续上升,并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功恢复。
【地理分布】
繁殖栖息地覆盖秘鲁北部至智利中部沿岸,有时也会在繁殖期后移动至厄瓜多尔西南沿海及哥伦比亚西南部海岸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