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English name:White-shouldered Starling
Scientific name:Sturnia sinensis
【简介】
灰背椋鸟,英语名:White-shouldered Starling,学名:Sturnia sinensis。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至越南北部,并在冬季迁徙至东南亚。
【外形特征】
灰背椋鸟是一种活跃的鸣禽,其体型稳健,通体灰色,羽毛表面略显暗淡的棕色或灰色,脑袋顶部和胸部偏向灰白,腹部为白色,白色的肩羽显著。这种鸟长约19厘米,嘴巴与脚均为灰白色,眼睛为蓝白色。雌鸟比雄鸟稍暗,但所有个体在翅膀的尖端都有明显的黑色飞羽和白色的肩羽带。
【生活习性】
灰背椋鸟通常在开阔地带里活动,尤其是在土地的空旷处,喜爱有树木覆盖的农田。它们活泼而群居,经常与八哥以及其他种的椋鸟混群,傍晚时分,它们会在树枝、屋顶或电线上集合。这种景象在夏季尤为明显。
【鸣叫特征】
灰背椋鸟的鸣叫声类似于柔和的“preep”声,用于飞行和警报的叫声稍显粗糙,类似于“kaar”。
【繁殖习性】
灰背椋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但也会捕食野外或家庭院内生长的浆果。它们会利用天然的树洞或是墙壁的裂缝来筑巢,有时也会采用老旧的树洞。鸟巢通常呈碗状,主要是由枯草茎、枯草叶或草根筑成,内层还会垫上羽毛和细草茎。在繁殖期,即3月至7月,灰背椋鸟的繁殖活动严谨有序,雌性和雄性会共同筑巢,一窝通常产卵4到5枚。
【外型辨识】
灰背椋鸟在中国多个地方发现,包括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福建、广东、海南等地,以及在台湾的分布。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长期以来,灰背椋鸟种类数量在台湾地区有所增加,但种群变动情况依旧需要持续观察。
【保护状况】
根据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的登记,灰背椋鸟被列为无危物种。在中国,灰背椋鸟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地理分布】
灰背椋鸟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至越南北部,并在冬季迁徙至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