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treptocitta > White-necked Myna
White-necked Myna

White-necked Myna

English name:White-necked Myna

Scientific name:Streptocitta albicollis

【简介】
白颈鹊椋鸟(学名:_Streptocitta albicollis_ ,英文名:White-necked Myna),属于雀形目椋鸟科的鸟类,是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周边岛屿上的特有物种。分为两个亚种,南苏拉威西亚种的喙具有黄色尖端,而北苏拉威西亚种则喙全黑。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型较大,体长约50厘米,尾部约占总长的28至30厘米,羽毛为黑色且富有金属光泽,特别是臀部和腹部呈现出深蓝至绿色的光泽,肩部和胸部为纯白色,形成一条宽大的白色颈环。此外,头部黑色,带有强烈的紫色和蓝色金属光泽,羽毛短而蜡状,向上翘起,形成一个小额冠。喙部基部为黑色,尖端黄色,成鸟虹膜棕色,眼周裸皮呈暗色,腿黑色。幼鸟身上光泽较弱,头部羽毛较短,尾部也相对较短。

【生活习性】
白颈鹊椋鸟通常以成对或小群体活动,栖息于低地和丘陵地区,特别倾向于森林树冠层边缘和孤立的枯树上。它们飞行能力强,善于穿越开阔地带。主要以果实为食,但也兼食少量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甚至包括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这种鸟经常在森林的中层觅食,对死树作为栖息点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鸣叫特征】
它们发出的是一种独特的叫声系列,包括高尖的‘keer’声,低沉柔和的‘kyop’声以及其他哨音或金属音。

【繁殖习性】
该物种的繁殖季节通常为9月至10月。推测采用一夫一妻制。巢穴通常选在树洞中,并由一对成鸟喂养。研究表明曾有一只雏鸟被观察到吃Glochidion phillipicum树的果实。

【外型辨识】
白颈鹊椋鸟凭借其独特的黑白配色模式和较长的尾巴可轻松鉴别。与其它myna种类相比,主要特点在于其宽白颈环和短蜡质额头羽毛。

【保护状况】
据IUCN红色名录分类,该物种当前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LC)。

【地理分布】
白颈鹊椋鸟广泛分布在印尼苏拉威西岛南部及东部,涵盖Muna、Butung、Lembeh和Togian等群岛。此外,它们同样遍布苏拉威西岛的北部及东部,尽管是在更小范围内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