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Currawong
English name:Black Currawong
Scientific name:Strepera fuliginosa
【简介】
黑噪钟鹊(学名:Strepera fuliginosa),又称Black Currawong,属于雀形目、燕鵙科、噪钟鹊属的鸟类。身长约为50厘米,主要栖息于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岛屿。
【外形特征】
黑噪钟鹊平均体重在雄性中为365至457克,雌性为327至353克。喙厚实呈钩状且弯曲,头部扁平,尾巴长而圆形,翅膀宽大呈手指状尖端。几乎所有区域都是黑色(时间久后也可能变为棕色),翼下有白色斑点,飞行羽毛的尖端为白色,尤其是外侧五枚初级飞羽最为明显,尾部则呈现圆形的白色尖端。虹膜为鲜黄,喙和腿均为黑色。雌性和雄性外观相似,不过雄性体型较大。
【鸣叫特征】
黑噪钟鹊发出的叫声包括音乐性的“kar-week, kar-week”,长而连续的滚动的呱呱声,以及持续的叽叽喳喳或尖叫声。成鸟携带食物时发出长笛般的哨音。配偶之间也会发出柔和的哨音和呱呱声。
【生活习性】
栖息地环境通常是凉爽的温带雨林和湿润的桉树林,通常在夏季集中在较高海拔区域。至少部分群体在秋季和冬季则迁移到低地的桉树森林、林地以及城市环境中。在Bass海峡的岛屿上,冬季也会出现在干燥森林、沿海灌木丛和沙滩等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在10月至12月之间。巢穴由粗大的树枝和细枝构成,外衬草根等。通常置于高大的桉树叉间,巢盆直径约40厘米,覆盖着细枝和树皮条。卵数量为2至4枚,颜色为紫红色底色,带有棕色和紫色斑点,平均尺寸为44×31毫米。幼鸟由成鸟共同喂养,受到强烈保护。巢穴通常是新建的或翻修前一年的旧巢。
【外型辨识】
黑噪钟鹊体重约为375.46克,翼展约255.1毫米,喙长度约66.5毫米,喙宽约13.5毫米,喙厚约21.7毫米,跗跖约57.4毫米,尾长约174.7毫米。
【物种区别】
黑噪钟鹊容易与灰噪钟鹊的clinking亚种混淆,后者有白色臀部和较大的翼斑,而黑噪钟鹊较林渡鸦和小渡鸦缺乏白色翼斑,虹膜为黄色而非白色。此外,与斑噪钟鹊相比,黑噪钟鹊的喙更重,缺少白色臀部和尾下覆羽。
【保护状况】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中,黑噪钟鹊被列入无危(LC)级别;然而,King岛上的colei亚种被澳洲评为“易危”(Vulnerable),主要因为为农田清除本土植被导致其出现的威胁。
【地理分布】
黑噪钟鹊为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岛屿的特有种,在塔斯马尼亚的中央高地等地较为常见。此鸟种在塔斯马尼亚国家公园Freycinet和Cradle Mountain-Lake St Clair周围的野餐区极为常见,时常受到游客的喂食。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塔斯马尼亚及其周围岛屿,也偶尔出现在周围地区。分布主要是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近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