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Polar Skua
English name:South Polar Skua
Scientific name:Stercorarius maccormicki
【简介】
南极贼鸥(英文名:South Polar Skua,学名:Stercorarius maccormicki),属于鸻形目贼鸥科中贼鸥属的一种大型深褐色海鸟。体长约为53厘米,翼展约为130-140厘米,体重在900-1600克之间。具有显著的白色翼斑。
【外形特征】
南极贼鸥具有两种大的羽色变型:浅色型的个体头部和体羽呈淡金色至烟灰色,与深棕色的翅膀、背部和尾巴形成鲜明对比;深色型个体则全身呈暗橄榄棕色,翅膀和背部为接近的色调。颈上淡黄色绒毛在浅色型个体中较为显著。随着年龄增长,它们的颜色会逐渐变淡,成鸟在繁殖季节羽毛颜色会褪去。在罗斯海区域,最常见的是浅色型个体,深色型则在南极半岛更为普遍。通常寻求伴侣的颜色会比其配偶更深。
【鸣叫特征】
繁殖期间,南极贼鸥会在繁殖地发出一连串快速的短促粗哑吠叫声。群体发声时,性状看似喋喋不休,单个个体则会拉长口音发出'hyeheheheh'的声音。
【生活习性】
南极贼鸥栖息于南极沿海无雪地带,主要在近海活动。繁殖期时沿海岸线分布,繁殖完毕后,这些鸟类会迁徙至世界各地。以海洋鱼类和素餐如磷虾为主食,也抢夺其他鸟类的食物,包括猛烈攻击企鹅以获取蛋和幼鸟。冬季,饮食则主要由鱼构成,尤其是南极银鱼,以及其它海鸟、腐肉、海豹胎盘和磷虾。
【繁殖习性】
繁殖开始于十月至十一月,并分群进行,尽管具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在繁殖期,它们通常不添加任何巢材,每窝通常产两枚蛋,有时仅产一枚。孵化期为28至31天,孵化后的雏鸟携带均匀的浅灰褐色绒毛,1至2天后从巢中爬出,会在约36至45天后离巢。较年长的雏鸟通常会杀死更年轻的同卵同胞,使得繁殖成功率较低。在大多数情况下,南极贼鸥在六岁以上性成熟,成鸟存活率约为90-95%。
【外型辨识】
南极贼鸥与北极贼鸥、蓬马林贼鸥以及苏格兰贼鸥等北方品种相比更容易分辨,因为体型较大、胸部较宽及白翼斑明显,北半球的同类相对来说不具备这些特征。与长尾贼鸥、大贼鸥等其他种相比,南极贼鸥较为独特,外观冷棕色的羽毛和蓝色喙基部是其最显著的标志。
【保护状况】
南极贼鸥被国际自然保护组织视为受保护物种,其状态被列为“无危”(IUCN)。
【地理分布】
繁殖区集中在南极沿岸地带,特别集中在罗斯海和南极半岛周边的岛屿上。非繁殖季节时,它们的迁徙轨迹覆盖了整个南半球,北至包括韩国、日本、美国东海岸以及墨西哥西北部这样远在北方的区域,并且甚至记录于地表最南端的地理南极。南极贼鸥有着自己的领地,不容许外来入侵者,会发动激烈的攻击保卫领地。由于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这种鸟的存在是一项自然创造的奇妙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