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eared Firetail
English name:Red-eared Firetail
Scientific name:Stagonopleura oculata
【简介】
红耳火尾雀(学名:Stagonopleura oculata),又称“boorin”,隶属于雀形目梅花雀科火尾雀属。这种小而丰满的鸟类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其栖息地多为浓密的湿地植被,尤其靠近溪流。红耳火尾雀因背部橄榄色,腹部带有黑色条纹和白色斑点,以及特有的红色耳侧斑块和鲜红色喙而显得尤为醒目。
【外形特征】
红耳火尾雀体长约为12至14厘米,体重11.4至16克之间。其背部呈橄榄色,腹部则是黑色带白色斑点。它们有一个类似黑色的lora区域(即眼与喙间的暗色区域),一圈淡色的眼环和红色的小耳侧斑点。翅膀、脚趾和喙颜色鲜亮,为粉红色。幼鸟相对平整,且与澳大利亚艳火尾雀存在外观上的相似性。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与红眉火尾雀的区别在于后者的腹部无斑点且lora区颜色较浅。
【生活习性】
红耳火尾雀以其食草籽的觅食习性著称,主要采食如Lepidosperma等莎草的种子。它们偏向独居生活,常单独行动或成对,其核心生活范围约100至200米直径,但非繁殖季节活动范围可能会有所扩展。它们对于自己的领地具有强烈的占有欲,繁殖季节特别显著,同时还有驱赶幼鸟离开巢区的习性。
【鸣叫特征】
红耳火尾雀的叫声柔和,通常在移动或受惊吓时偶尔发出。人们主要在近距离才能听到这种低沉的鸣叫声。较之其他种类的火尾雀,红耳火尾雀特殊的红色耳后斑块和与众不同的颜色搭配使得辨认更为容易。
【繁殖习性】
红耳火尾雀的繁殖期大致在10月至11月,有时会延续至1月。巢穴经过精心制作,外部呈独特的绿色,内部由草质材料构成,加固以植物绿尖。该物种每窝产卵数量为4至6枚。孵化期为14天,双亲共享孵化任务。雏鸟破壳后由父母共同照顾,约3周左右离开巢穴。红耳火尾雀结成终生伴侣,构成和谐的家庭群体。
【外型辨识】
红耳火尾雀展示了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和生活习性,凭借其美丽鲜艳的羽毛和高级隐匿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界中占有独特的生态位。同时,它们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保护状况】
红耳火尾雀主要栖息在澳大利亚西南部,主要包括达尔令山脉至曼吉穆普、彭伯顿,及东海岸的Cape Le Grand和以色列湾地区。这种鸟类是较少见的圈养物种,因为维持其隐蔽生活的习性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及环境。红耳火尾雀在当地被视为无危物种,被IUCN评定为无危级别。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