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eared Barbet
English name:White-ear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Stactolaema leucotis
【简介】
白耳拟啄木鸟(学名:Stactolaema leucotis)属䴕形目非洲拟啄木鸟科,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至东南部。本词条将详细介绍这种鸟的外形特征、鸣叫方式、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和保护现状。
【外形特征】
白耳拟啄木鸟体长17-18厘米,体重48-63克。它们整体呈暗褐色,腹部为白色。头部为黑色,并具有一条白色的耳后条纹,尾巴上覆羽和臀部也带有白色。两性外表相似,幼鸟与成鸟相比,更加偏暗,喙基部颜色为黄色至角质色或粉红色,眼周皮肤为肉粉色。各亚种在羽毛颜色深浅及头部的白色程度上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
这种鸟类在群体中尤为吵闹,发出各种尖锐“skreek”声,每秒3-4次。同时,它还能发出类似于 Gymnobucco 的 'whew' 呼声,用于接触、同类追逐和轻微警报。叫声有时也具有警戒作用,会变得更高。此外,它还有发出沙哑、柔和或响亮的嗡嗡声和某些蜜导鸟特有的颤音。
【生活习性】
白耳拟啄木鸟生活在湿润的原始森林和次生林中,包括Brachystegia和Uapaca树种的密集区域。它们也能适应森林边缘和含有果树的花园及种植园。在南非,它甚至会通过利用带有本土树木的桉树种植园进行繁殖。事实上,在马拉维,其分布明显受到无花果树(Ficus)的存在影响。这种鸟类常出现的海拔在北部可达2600米,在南部至少可达到1600米,经常出现在森林覆盖的山坡上。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6月至1月,特别是在雨季后出现(8月至10月)。它们以社会性筑巢的方式繁殖,配偶间会有喂食行为,即使在幼鸟孵化后也在继续。巢穴位于树洞中,大约深44-74厘米。一巢包含2-6枚白色蛋,每枚大小约为22.5-24毫米×17.7-18.3毫米。孵化期为14-18天,由至少6周的助养者协助孵化并清理巢穴。雏鸟期约为39天,植入巢中的通常有一只担任‘守卫’角色防止巢寄生。这些鸟类繁殖过程中通常会得到其他成鸟的帮助,幼鸟的出生率较低,存活的幼鸟会与群体共居一年以上,随后可能参与助养其他巢穴。
【保护状况】
白耳拟啄木鸟的分布区相对较小,估计仅为70,100平方公里。IUCN 将其列为无危物种(LC)。然而,因为栖息地的碎片化以及死树的移除影响其繁殖和栖息地,其种群数量疑似正在下降。
【地理分布】
白耳拟啄木鸟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至东南部,包括非洲南部非洲地貌形成敏感区域,以及其邻近的国家如Eswatini、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及津巴布韦。其具体地点标注于坦桑尼亚和马拉维的高海拔山区,以及肯尼亚的大部分区域,在南非的Mtunzini和Umlalazi自然保护区亦有分布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