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Sturnidae > Spodiopsar > White-cheeked Starling
White-cheeked Starling

White-cheeked Starling

English name:White-cheeked Starling

Scientific name:Spodiopsar cineraceus

【简介】
灰椋鸟,又名杜丽雀、高粱头、假画眉、竹雀、管莲子、哈拉雀,属于雀形目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鸟类。该鸟主要分布于东亚洲,栖息于开阔平原、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地带。

【外形特征】
灰椋鸟体长约为20至22厘米,体重在68至95克之间。头部为黑色并带有光泽,前额至头侧呈白色的带状区域间散有黑条纹,雄鸟头顶具较强的光泽并有一道显著的白色斑纹。雄鸟身上裸色部分如喙尖(橙色)和脚部颜色较深,而雌鸟性状相对柔和,翼下覆羽和尾羽内侧带有白色尖端。幼鸟外观类似成鸟雌性,但黑白条纹与灰色臀部较为明显,羽色光泽度亦不如成鸟,雌雄羽色渐进变化。

【鸣叫特征】
灰椋鸟鸣叫声连续且高亢,时而带有刺耳和单调的特质,有着类似于"chir-chir-chay-cheet-cheet"的独特混合音。幼鸟求食时会发出颤动的声音。

【生活习性】
灰椋鸟喜爱栖息于低海拔地区的开阔地带,如农田、疏林、公园等,并倾向于群体活动,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在天然树洞、屋檐下及巢箱中。它们通常表现成群结队觅食,有时会与同类混群,每日可能飞至40公里远追逐食物。它们有全年群栖习性,且部分觅食区域稳定长达40年。夏季东北部和华北地区为迁徙路径上,冬季则分布于中国南方。

【繁殖习性】
繁殖活动通常在4月至7月间进行,每窝产卵2-10枚,孵化期约12-13天。孵化主要由雌鸟承担,幼鸟出生后由双亲护理,靠双亲喂养,约21天后可离巢。外界的种间寄生现象会偶尔干扰正常孵化。

【外型辨识】
灰椋鸟与同类的区别在于其独特的身体与行为特征:头部为黑色并带有光泽,前额至头侧呈白色的带状区域间散有黑条纹,雄鸟头顶具较强的光泽并有一道显著的白色斑纹。雄鸟身上裸色部分如喙尖(橙色)和脚部颜色较深,而雌鸟性状相对柔和,翼下覆羽和尾羽内侧带有白色尖端。

【保护状况】
灰椋鸟是重要的农林害虫控制者,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们主要以毛虫、蚂蚁、甲虫等昆虫为食,并在必要时食用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因此,它们的繁生机对抑制农田害虫有重要作用。

【地理分布】
灰椋鸟的生活区域广泛,东到俄罗斯远东南部,西至欧洲东部,南至越南;在中国,自东北至西南,乃至台湾、香港、海南岛等地均有其冬季和繁殖期的分布记录。该物种被认定为无危物种,并被纳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意味着该物种受到一定保护。然而,尽管在中国和东欧各国视为重要物种,部分种群仍面临一定的人为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