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Oriolidae > Sphecotheres > Australasian Figbird
Australasian Figbird

Australasian Figbird

English name:Australasian Figbird

Scientific name:Sphecotheres vieilloti

【简介】
澳裸眼鹂,学名为Sphecotheres vieilloti,是一种属于雀形目黄鹂科裸眼鹂属的中型鸣禽。该物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新几内亚南部以及印尼卡伊群岛(位于印尼摩鹿加群岛东南部)的多种林地环境中。

【外形特征】
雄性澳裸眼鹂体长约为27至29.5厘米,体重97至146克。雄鸟的头部、脸、耳羽及颈为深黑色,眼周有裸露的粉红或红色皮肤,上背呈灰色,下背、肩羽及臀部则为橄榄绿色,翅膀为深褐色,次级飞羽的外缘为橄榄绿,尾羽为深色,最外侧三对尾羽有白色尖端和一些内侧白色斑点。其下体则是灰至橄榄绿,并带黄色和白色混杂的颜色。雌性个体的眼周裸皮为暗紫灰色,头顶、颈及上背为棕色,背部为橄榄棕色,臀部为纯橄榄绿。翅膀呈现深褐色,初级飞羽有窄白边,而次级飞羽则染有绿色,并带有淡黄白色边缘。尾羽同样为褐色,内侧上方有绿色,外侧带有小块白色尖端。下体则为淡色,胸部至腹部会有一些密集的褐色条纹,而腹部则为白色,但带有轻微的条纹。幼鸟外形与雌鸟相似,但上述标记不明显。另外,不同亚种在羽毛颜色和图案上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
该物种的鸣唱声呈犹豫的简单无旋律哨音系列,结尾通常下滑,类似“tu-tu-heer(tu-heer, tu-heer)”。此外,其叫声还包括短促的尖锐吠声“pow pow pow”及响亮的声音“scluck”,甚至还有一个鲜明的“see-kew”,同科其他鸟和多种鹦鹉及淡色杜鹃的叫声亦能模仿。

【生活习性】
澳裸眼鹂常栖息于热带雨林、河流旁的大树、桉树为主的林区、沿海次生林、红树林,乃至椰子和水果种植园等地点,在这些环境中表现出大范围活动能力,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草原、城市中的公园和花园。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带,最高海拔可达到新几内亚的500米。这些鸟类具有较强的群居性,成群结队地寻找果实丰富的树丛,并且时常在结束时一起回栖息地,有时晚上会有成百上千的鸟在此聚集。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南部分布区为10月至次年2月,而在北部为9月至3月(即使有时在4月和8月有活动),其一年可能会多次产卵。常常以合作繁殖的形式散居繁殖。巢为一个脆弱的深碗状,由藤蔓和细枝制成,并被安置在树枝末端的水平叉上,通常位于树高处的无花果树或纸皮树(特别的是,这种巢常被普通鹰鹃物种使用,视为其寄生繁殖地)。

【外型辨识】
雌鸟相较于橄榄背 Oriole,区别在于后者拥有更大的嘴、红色眼和更深的背部绿色。用于辨别亚种,例如flaviventris亚种的头部和颈部呈现光泽黑色与橄榄绿上背之间的界限分明,并具有统一的硫黄黄色下体;ashbyi亚种背色更亮,腹部颜色较浅;cucullatus亚种体型较大,喙较长,通常显现出更深的黄色下体。此外,salvadorii亚种在外观上与指名亚种相似,但体型更小,下胸、上腹及侧边主要呈现黄色,带有轻微的橙色调。

【物种区别】
澳裸眼鹂曾被认为是Green Spangled Figbirds的亚种,但现在则单独归类为单一物种。

【保护状况】
澳裸眼鹂目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为无危物种(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