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bellied Nuthatch
English name:Chestnut-bellied Nuthatch
Scientific name:Sitta cinnamoventris
【简介】
栗腹䴓(学名:Sitta cinnamoventris)隶属雀形目、䴓科、䴓属,是一种分布于印度至东南亚的鸟类。它们主要栖息于海拔500至2000米的阔叶林和松林。
【外形特征】
栗腹䴓体长约13-14厘米,体重17.4-20.9克。雄鸟头部及上体呈中至暗蓝灰色,下体为深栗褐色。喙长且钝而尖锐。雌鸟的下体较淡,近似肉桂色。幼鸟特征与成鸟相似,但颜色稍淡,鬃纹更明显。
【生活习性】
栗腹鳩栖息于海拔500至2000米的阔叶林和松林,甚至是沟谷林。它们偏好轻木区,尤其是落叶阔叶林。主要以昆虫为食,也会食用种子和坚果。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加入混合物种的觅食群。
【鸣叫特征】
栗腹鳩叫声柔和,偶尔发出低沉的“tsup”声或细薄的“sit”声,还有快速断续的“chreet”声及其他复杂叫声,包括“si-lit”和“si'li'li'li'lit”。它们在高枝上进行一场响亮、快节奏的口哨般鸣唱,有时上升,有时起伏。
【繁殖习性】
栗腹鳩繁殖季节通常为4-5月,主要集中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和东北印度。它们在树洞或洞穴内筑巢,巢穴由苔藓、树皮碎片和毛发构成。巢入口直径大约30-40毫米。每窝通常产卵5-7枚,有时为4枚,蛋壳上布满红色斑点。
【外型辨识】
栗腹鳩与普通鳩不同之处在于雌性脸颊有更大更显眼的白色斑块,并且尾部近端有小块白斑。普通鳩腹部颜色较深的亚种与雌性栗腹鳩容易混淆,但后者脸颊的白色斑块更为显著。
【保护状况】
栗腹鳩被IUCN列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栗腹鳩广泛分布于巴基斯坦北部至东南亚北部,包括印度、西藏、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它们通常栖息于海拔500至2000米的阔叶林和沟谷林。在中国,该物种十分稀少,主要出现在云南极南部的林地和松林中。
【亚种差异】
栗腹鳩有多个亚种,包括亚种Sitta cinnamoventris cinnamoventris及其密切相关的Sitta cinnamoventris tonkinensis。各个亚种的尾下覆羽的颜色有所不同,从黑色并带有橘黄色扇贝形斑纹到白色并带有橘黄色斑纹。
【物种区别】
栗腹鳩与普通鳩不同之处在于雌性脸颊有更大更显眼的白色斑块,并且尾部近端有小块白斑。普通鳩腹部颜色较深的亚种与雌性栗腹鳩容易混淆,但后者脸颊的白色斑块更为显著。另外,栗腹鳩尾部的颜色一致且有对比色标记,且喙更长更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