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ssland Yellow Finch
English name:Grassland Yellow Finch
Scientific name:Sicalis luteola
【简介】
草原黄雀鹀(学名:Sicalis luteola)是分布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热带地区的雀形目裸鼻雀科黄雀鹀属的小型鸣禽。其显著的外部特征为明亮的黄色下体和橄榄黄色上体,头部带有暗色条纹,眼周呈现黄色环绕。
【外形特征】
草原黄雀鹀平均体长约9.8-12.5厘米,体重14.6-17.9克。雄性头部为橄榄色,密布深色条纹,面部为灰色橄榄色,并配有一圈明显的黄色眼环。背部带有的深色条纹使其整体显现为橄榄褐色,翅膀和尾部则为褐色,略带淡褐色边缘。胸部和腹部为黄色,上腹部泛着橄榄色调。雌性及其幼崽一般比雄性颜色略深。
【鸣叫特征】
草原黄雀鹀的鸣叫声类似金丝雀的声音,呈一系列颤音变化的形式。鸣叫时,飞鸟的叫声通常比停栖时更长,音速变幻富有节奏感。在特殊的季节,当雌鸟在场时,派出的鸣叫音量加大,音阶更高,末尾会发出类似电子嗡嗡声的颤音。此外,在不同地区该鸟的叫声频率和节奏也会有所区别。
【生活习性】
这类雀鸟栖居于草地与农业区,偏好较为开阔的草地环境,这类草地至少有1米的高度。它们主要以种子为主食,有时也会捕食昆虫等节肢动物。这种鸟类在地面上觅食,通过飞到植物种子上面让茎部分垂,以使种子更容易被取食。草原黄雀鹀通常是单独、成对或组成小群体活动,偶尔亦与其他鸟类形成较大群落。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2月至6月间,但北部地区可能全年均可繁殖。每个繁殖季最多能完成三窝,每窝产卵2-5枚。雌鸟独自负责巢穴的建造、孵化及养育雏鸟。普遍认为新孵化出来的雏鸟会待在巢内11至13天左右。
【外型辨识】
草原黄雀鹀具备较为显著的识别特征和生存价值,其明显的特点包括黄色下体和橄榄黄色上体,头部带有暗色条纹,眼周呈现黄色环绕。雄性的面部为灰色橄榄色,并配有一圈明显的黄色眼环;雌性和幼崽颜色较深。
【保护状况】
依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草原黄雀鹀被列入无危(LC)等级,但其栖息环境受到农业开发及城市发展影响会出现局部数量减少的情况。
【地理分布】
草原黄雀鹀分布在南美洲北部的各国,包括哥伦比亚、圭亚那、秘鲁等地,部分种群在阿根廷和乌拉圭繁殖之后会迁徙至玻利维亚和巴西南部等地过冬。此外,该鸟类在小安的列斯群岛部分岛屿内也有社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