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rowed Scrubwren
English name:White-browed Scrubwren
Scientific name:Sericornis frontalis
【简介】
白眉丝刺莺属于雀形目细嘴莺科丝刺莺属,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海岸的鸟类。它们主要生活在非沙漠和半干旱地带的浓密灌木丛中。
【外形特征】
白眉丝刺莺的体长约11.5厘米,上身为橄榄棕色,冠部带有灰褐色,其背部至尾上覆羽略染锈色。头部特征明显,黑色颊部与耳羽形成宽幅面具,由明亮的白色眉纹和次级髭纹构成,眉纹在眼后逐渐淡化。下颏白色,上胸部两侧略显灰色,胁部带有锈色。雄鸟指名亚种拥有黑色前额,前额沿眉纹上方延伸至眼后,有明显的黑白色斑块。雌鸟颜色相对较暗,面部图案对比度低,颊部灰或棕色。幼鸟比雌鸟更暗淡,喙呈黑色,有时边缘有时呈棕色,基部渐变为奶油色,腿色从粉棕色至深棕色。
【鸣叫特征】
白眉丝刺莺的叫声多变,可以发出急促的抱怨声,也可以唱出清晰悦耳的歌曲。通常包含5-20个多音节“词汇”,节奏快,如“tseer, whee-u, seet-yu, whee-a-chee, whee-whee-whee-de-de”等。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在多种植被密集的环境中,包括桉树林、雨林、灌木丛、沿海灌木地、沙丘和内陆沙地。它们适应性强,能在多种受干扰环境中生存,如兰特纳植物或黑莓丛生的地方。常见于红树林边缘、郊区公园和花园,有时会进入建筑物或车辆内。偏好沟壑和水道旁的生境。在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北部的温带雨林中,它们与柠檬丝刺莺(S. citreogularis)共存。在昆士兰湿热地带的雨林边缘活动时,常常被澳洲丝刺莺所取代。它们主要分布在海拔0至1830米的范围内。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6月或7月持续至11月或12月。其社会结构包括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主导雄性维持约76%的后代。以简单配对或合作群体形式繁殖,群体包括繁殖雌鸟、主导雄鸟和多至四名辅助者。辅助者参与喂养雏鸟、维护巢穴卫生及守卫领地,有助于缩短繁殖间隔时间。有辅助者的群体在经验不足的繁殖雌鸟的巢育成功率似乎更高。
【外型辨识】
白眉丝刺莺属于雀形目细嘴莺科丝刺莺属,拥有显著的白色眉纹以及淡色的虹膜。它们主要生活在非沙漠和半干旱地带的浓密灌木丛中。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分类标准,白眉丝刺莺被列为无危(LC)物种。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的东部、南部和西南部,避开沙漠及半干旱地区。在昆士兰州的新英格兰高原和沿海地带尤为常见。
【地理分布】
白眉丝刺莺最初由自然学家Nicholas Aylward Vigors及Thomas Horsfield于1827年描述,种名来的自拉丁文“眉毛”之意。该物种下有三个亚种:S. f. frontalis 分布于新南威尔士至南澳州的阿德莱德;S. f. laevigaster 分布于昆士兰新英格兰高原,新南威尔士北部至阿瑟登高原;S. f. maculatus 分布于南澳州的袋鼠岛至阿德莱德以西的鲨鱼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