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throated Tapaculo
English name:White-throated Tapaculo
Scientific name:Scelorchilus albicollis
【简介】
(英文名:White-throated Tapaculo,学名:Scelorchilus albicollis),是雀形目窜鸟科的鸟类。体型介于鷦鷯和鸫之间,翅膀短小,脚长强壮,善于扒土。学名中albicollis意为“白喉”,是该亚种显著的特征之一。
【外形特征】
成年白喉窜鸟体长约19厘米。额部呈肉桂色,逐渐变成灰褐色的上体。具显著的白色眉纹,黑色眼先和耳羽。背部偶有轻微的黑色或棕褐色条纹,尤其是较年轻的个体。翅膀呈棕褐色,翼覆羽尖端黑白相间;羽下为白色,下腹部转为淡肉桂色,喉咙无斑点,其余腹部及颈侧有深褐色条纹。虹膜深棕色,喙黑色,基部灰色,脚黑色。幼鸟全身有条状的暗斑纹。亚种atacamae比指名亚种更淡,上体颜色偏向灰色,喙较短。
【生活习性】
白喉窜鸟偏好密集的灌木丛生环境,经常在地面上活动,但也会在低矮的树枝上唱歌。主要在1000米以下的海拔范围生活,不过其活动范围可以从海平面延伸到1600米。它们喜爱干燥且灌木覆盖的岩石斜坡,繁殖期通常在9月至10月。
【鸣叫特征】
白喉窜鸟鸣唱响亮而持久,其鸣叫声由连续的9至10个“ooer”音符组成,每次持续约2.5秒,第一个音符显得独立,频率在0.7 kHz左右,随后的声音频率下降至0.6至0.8 kHz之间。偶尔会发出较短、较慢且节奏独特的鸣声,有时第一个音符较高。当受到惊吓或求偶时,会发出粗糙的、短暂的猪叫声。
【繁殖习性】
白喉窜鸟的巢通常是一个用软草材料制成的开放式杯状结构,位于长达1至2米的隧道末端的洞穴中。有时会自行挖掘隧道,但更多地是使用Octodon cumingii鼠废弃的洞穴。每窝产有2至3枚卵,尺寸大小为27.3 x 23毫米(albicollis)或27.2 x 22毫米(atacamae)。卵由父母双方共同孵化大约1个月,之后也由父母共同喂养雏鸟。
【外型辨识】
白喉窜鸟相较于须隐窜鸟(常见于其自然栖息地内),体型更小、更苗条,尾巴更长且锈色更鲜明。喉部和胸部有白色斑点,腹部则遍布着变化多端的暗色条纹。
【保护状况】
IUCN将白喉窜鸟列为无危(LC)物种。尽管其分布范围相对有限,且包括了部分保护区,但该物种的数量相对稳定。
【地理分布】
白喉窜鸟分布在南美洲智利北部至中部,具体包括Antofagasta区向南至Coquimbo区北部,以及Coquimbo区南部至Maule区。北部为干旱灌木林,南部则是地中海气候下的树林和灌木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