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rowed Piculet
English name:White-browed Piculet
Scientific name:Sasia ochracea
【简介】
白眉棕啄木鸟(Sasia ochracea),又称白眉啄木鸟,是啄木鸟科棕啄木鸟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中国南部、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模式产地为尼泊尔。在中国常见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中国西藏、云南、广西和贵州等地。
【外形特征】
白眉棕啄木鸟的体长约为8至9厘米,体重在8.3至11.8克之间。雄性个体额头呈现橙黄色,前额为棕栗色,头顶和枕部是橄榄绿色并带有棕褐色。雄鸟眼后有一条显著的白色条纹,雌性个体的头额完全为橙色,没有中心的黄色斑点。
【生活习性】
白眉棕啄木鸟栖息于阔叶林、次生林,特别是在竹林的中下层。以蚂蚁、幼虫、小甲虫、蜘蛛等多种昆虫为食,也偶尔在地上觅食。它们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形成4至5只的小群,加入混合物种的觅食群体。它们在较低层次上觅食,频繁地在近地面的密集植被中攀爬,有时也会在地上跳跃寻找食物。
【鸣叫特征】
该鸟种会发出尖锐的“chip”叫声或是类似于啄击树木的轻微声响。
【繁殖习性】
白眉棕啄木鸟的繁殖季节集中在3月至7月之间。通常在树洞中或竹子中筑巢,每窝产卵3至4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卵为白色,椭圆形,大小约为14至17毫米×12至13毫米。雏鸟属于晚成性的。
【外型辨识】
白眉棕啄木鸟与其他棕啄木鸟相比,主要区别在于其眼后显著的白色条纹,而下嘴较暗。这一特征使得白眉棕啄木鸟在野外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物种区别】
白眉棕啄木鸟有3个亚种:Sasia ochracea ochracea、Sasia ochracea kinneari和Sasia ochracea reichenowi,分别由Hodgson、Stresemann和Hesse命名于不同时期。
【保护状况】
白眉棕啄木鸟被评估为IUCN红色名录中的无危物种(LC)。尽管全球范围内该物种数量未量化,在某些原产地却属稀有或常见。由于种群数量较为稀少,该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地理分布】
白眉棕啄木鸟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中国南部、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在中国常见于海拔2,600米以下的中国西藏、云南、广西和贵州等地的低山和山脚平原的阔叶林及次生林中,特别是在竹林的中下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