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n-throated Martin
English name:Brown-throated Martin
Scientific name:Riparia paludicola
【简介】
褐喉沙燕(学名:*Riparia paludicola*),又称非洲褐喉沙燕,是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一种鸟类。其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与其他地区,在河流湖泊边沙质悬崖和堤岸上常年筑巢繁殖,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
【外形特征】
褐喉沙燕成年个体重量为8.5至10.7克,翼展26至27厘米。其头部、耳羽和背呈灰褐色,前胸和下腹部的羽毛具有非常明显的色差。主要体色由深灰色的背部、上翼覆羽和飞羽灰褐色组成。最重要的识别特征是在上腹部和尾下覆羽呈现淡黄白色至乳白色,喉部灰白色的明显特征和胸部适量的灰棕色羽毛提供了与其他种类如岩燕、崖沙燕等的显著区分标志。虹膜为褐色,喙黑色,眼部周围黑色,脚为黑色。幼鸟的上体羽毛边缘淡黄灰或淡赤黄色,整个胸部带有暖棕色调。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多局限于河流、湖泊及其他水源附近,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能够在宽广的海拔范围内分布,尤其是海拔0至3700米的半开放性水域地带。它们与草地、灌木丛、沙丘杂处,入夜时则会在芦苇池塘休憩。
【鸣叫特征】
褐喉沙燕有着柔和而连续的颤音式歌曲,同时也伴随着数组特定的低音对唱,有时表现出尖锐的警告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域差异而变化。繁殖期可设定在10至12月或2月至4月。群体组织多体现为规模在3至12对的小团体,有时会发展至500对的庞大群集。雌雄共同打造分别为主巢和副巢结构,且洞穴会因利用旧巢进行扩建而形成多样化的容量。每个巢穴中会容纳2至4个白色蛋,大小为15.3至18.7×10.5至13.8毫米。孵化和育雏过程分别平均需要约12天和20至25天。
【外型辨识】
褐喉沙燕与同类区分的关键在于其较暗的背部、较小的体型以及在飞行中呈现出更急促、颠簸的动态效果。另外,与马岛褐喉沙燕和岩燕显著不同。
【物种区别】
此鸟类下有9个亚种,分别为:中华亚种(*R. p. chinensis*)、马达加斯加亚种(*R. p. cowani*)、非洲亚种(*R. p. ducis*)、摩洛哥亚种(*R. p. mauritanica*)、苏丹亚种(*R. p. minor*)、尼日利亚亚种(*R. p. newtoni*)、南非亚种(*R. p. paludicola*)、埃塞俄比亚亚种(*R. p. schoensis*)及菲律宾亚种(*R. p. tantilla*)。
【保护状况】
按照IUCN标准,褐喉沙燕为无危物种。在中国,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此鸟类分布范围广泛,数量稳定。然而,由于栖息地破坏及气候变化,其后代的长期生存仍然不确定。
【地理分布】
褐喉沙燕广泛分布在非洲大陆及其他地区,在河流湖泊边沙质悬崖和堤岸上常年筑巢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