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Hirundinidae > Riparia > Grey-throated Martin
Grey-throated Martin

Grey-throated Martin

English name:Grey-throated Martin

Scientific name:Riparia chinensis

【简介】
灰喉沙燕(学名:Riparia chinensis),俗称褐喉沙燕或棕沙燕,是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一种小型鸟类。灰喉沙燕因其体色为灰色至棕色而得名,体型约10-11厘米,全身主色为灰色或淡灰棕色。其喉部至胸部由奶油棕色过渡为灰色,腹部为淡白色,尾部短并平截或轻微分叉。

【外形特征】
灰喉沙燕的外形特征显著,与同一属的崖沙燕相比,尾尖无白色斑点;与非洲的褐喉沙燕相比,其喉部至胸部为浅灰褐色而非深色胸带。在巴基斯坦,该物种可通过其侧腹棕色区域相对较窄来进行识别。

【生活习性】
灰喉沙燕广泛分布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次大陆、中国南部、台湾及菲律宾北部,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和湿地区域。它们经常成群觅食,以昆虫为食,尤其偏爱蚊子、摇蚊、蚜虫等双翅目昆虫。灰喉沙燕的迁徙行为因地区而异,部分地区为留鸟,而其他地区则进行局部性迁徙。

【鸣叫特征】
在飞行中,灰喉沙燕会发出略显粗糙且不日益悦耳的啾啾声,偶尔在短暂停栖时亦会鸣叫。叫声包括清脆的“chyip, chyip”声和迅速活泼的“sputtering kr’r’r’r’”声,由高亢转低沉。

【繁殖习性】
灰喉沙燕的繁殖季节主要集中在每年的10月至次年2月,有时延伸至5月,主要受当地降雨模式影响。该物种在软土或沙土中挖掘巢穴,通道可达150厘米,巢内铺垫干草、细根,甚至有羽毛装饰。每窝产卵约2-4枚白色蛋,孵化期约为21天,由双亲共同养育雏鸟。

【外型辨识】
灰喉沙燕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但在部分栖息地如印度次大陆,由于湿地排水、大坝建造及河流流量调节环境变动,种群数量有所减少。

【保护状况】
以前,灰喉沙燕被认为是非洲同属的“褐喉沙燕”的亚种,但在2022年,“中国鸟类名录”第十版更改为“灰喉沙燕”,以便更好地反映其形态特征。此修改也反映在各地的中文名称上:香港特区香港市民称其为“灰喉沙燕”,而台湾地区则称其为“棕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