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nze-winged Courser
English name:Bronze-winged Courser
Scientific name:Rhinoptilus chalcopterus
【简介】
铜翅走鸻(英文名:Bronze-winged Courser,学名:Rhinoptilus chalcopterus)是鸻形目燕鸻科短嘴走鸻属的一种鸟类。广泛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热带到亚热带灌木林和草原地区。
【外形特征】
铜翅走鸻体长约为25-29厘米,体重91-220克,翼展为58厘米。上身呈暗灰色,背部和上胸的颜色一致,而白色尾羽则在深棕色的边缘中凸显。胸部有明显的黑色带状标志,下腹部呈现奶油色或白色。耳腺区及眼睑下方较深,其初级飞羽为黑色,末端反射出紫色至铜色的光泽,下翼覆羽呈现白色,在对比中融入黑色的初级飞羽。喙为黑色,基部带有紫色;眼环紫红色,腿淡红色。幼鸟的颜色较暗淡,背部羽毛尖端呈奶油黄色,而胸带则更为狭窄。
【生活习性】
铜翅走鸻栖息于干燥的灌木林和草原,特别是被火破坏的地面,这种地区能为它们提供避难所。它们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在肯尼亚多数的记录是在半湿润至半干旱气候区,它们通常在低海拔地区被发现;而在马拉维和赞比亚的记录则显示其分布高度可达2350米。以地面昆虫为主食,特别是蚱蜢类,觅食动作类似鸻类。
【鸣叫特征】
在夜晚,这种鸟会发出公认的哀婉滑音的“chee-yaaaa-oo”叫声,声音特点显著。
【繁殖习性】
在冈比亚,铜翅走鸻于2月份开始产卵;而在尼日利亚和乌干达则于2月到3月至产卵。繁殖时间在东非会根据降雨变化而有所调整,在马拉维到南非的繁殖时间从7月延伸至12月,尤以9月至10月最为集中。它们在旱季繁殖,偏好被火破坏过的区域。繁殖是单配制,独居模式,种间的巢地距离可能仅隔100米,且一般直接在地上,有时也稍微挖掘一个直径约10厘米、深度约1厘米的浅坑。每巢通常产2-3枚卵,颜色从淡黄色至稍浅的淡黄色,伴有灰色、紫罗兰色、黑色、赭石色和栗色的斑点。卵的孵化期为25-27天,此期间由双亲轮流守卵。
【外型辨识】
铜翅走鸻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体型最大,上部羽毛颜色单一,头纹明显,飞翔时可见独特的青铜色翼尖。尽管短嘴走鸻属的外观及行为与lapwing(Vanellus)相似,但铜翅走鸻更高的体态、更长的腿及独特的头部和胸腹部图案与任何lapwing都有着显著的区别。
【保护状况】
该种鸟类的IUCN评级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铜翅走鸻分布于塞内加尔及苏丹东部之间,南部限于南非北部,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广大区域中。近期在埃塞俄比亚亦有观察到该种鸟类,但具体的密度和分布仍需进一步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