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Meliphagidae > Pycnopygius > Marbled Honeyeater
Marbled Honeyeater

Marbled Honeyeater

English name:Marbled Honeyeater

Scientific name:Pycnopygius cinereus

【简介】
苍额吸蜜鸟,学名为Pycnopygius cinereus,属于雀形目吸蜜鸟科。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的山区。

【外形特征】
苍额吸蜜鸟的上体呈橄榄色,下体为灰色。头部顶部为黑褐色,前额和前冠部有细腻的灰纹,颈背处的纹路更宽更明显。侧面的头颈部位颜色较深,为暗褐至黑褐色。眼周处有淡蓝灰色的眼圈,脸颊下方有一明显的灰白半月形斑。翼和尾上覆羽为深棕色,初级飞羽边缘略带橄榄色,次级飞羽形成明显的淡色翼斑。下体颜色较暗,胸腹部呈现灰褐色,并伴有更深的斑点。喙、腿和脚均为浅蓝灰色,虹膜呈棕色。

【生活习性】
苍额吸蜜鸟主要栖息于中低山间的林地、森林边缘以及次生性植被中,偶见于住宅周边花园。活动海拔主要在1000-2000米之间,有时可达500米高度。该种鸟类通常独居,行动相对缓慢,性格较为安静。食物包括花蜜、小果子、昆虫和花的部分。

【鸣叫特征】
其发出重复的下滑音“tyert”,间隔大约2秒。偶尔会发出类似‘chirrup’的口哨声或更悦耳的‘chii-pi-dup’声。

【繁殖习性】
关于其繁殖行为信息有限,已知的繁殖时间记录在3月和11月期间。具体行为尚未有足够的研究记录。

【外型辨识】
该种吸蜜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脸颊下方和眼下方的白色半月形斑,这一特征将其与其他吸蜜鸟区别开来。

【保护状况】
据IUCN评估,苍额吸蜜鸟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其分布主要集中在新几内亚高地的亚热带或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还包括新几内亚及太平洋诸岛屿,如中国台湾省及菲律宾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