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throated Bulbul
English name:Yellow-throated Bulbul
Scientific name:Pycnonotus xantholaemus
【简介】
黄喉鹎(学名:Pycnonotus xantholaemus),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的一种鸟类。因其特有的黄色喉咙和头部而著称,与白眉鹎有一定的相似但可通过特征细节区分。
【外形特征】
黄喉鹎的体型中等,约20厘米长。它们呈现出淡银色的外表,头部(包括冠羽、颈背、脸颊、耳羽)为黄橄榄色,背部、肩部和尾上覆羽为浅灰色,翅膀为灰褐色,并带有黄绿色的边缘,尾巴灰暗且末端三分之一颜色加深。下巴和喉咙为纯黄色,与灰色胸部形成鲜明对比;腹部和侧腹为灰白色,臀部和尾下覆羽为明亮的淡黄色。虹膜呈棕色或橙棕色,喙和腿为黑色。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在海拔600至1300米的岩石树林山坡和孤立的小丘。它们喜欢高灌木丛生和岩石分布的斜坡,以及带有多刺灌木和湿润落叶林的地方,常常与Lantana和Ziziphus等植物共生。它们食性较杂,主要包括浆果和一些昆虫如毛虫、飞行白蚁和蜻蜓。黄喉鹎通常独行或成小群活动,偶尔混群觅食和饮用,并在森林的树枝和低层树林中穿梭。
【鸣叫特征】
黄喉鹎的鸣唱丰富多变,鸣声低沉并发,音符快速,最初音调上升然后下降,之后趋于平稳。它们与白眉鹎的叫声很相似,但更具旋律和更响亮,还融入了更多的甜美的音符。它们的常见叫声是简短的双音节'‘teetle-lerp’’或‘‘tleep-tillurp’’,略带鼻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为5月至7月。雌鸟在矮棕榈树下、接近地面的灌木叉口、地面上或距地面2.5米的洞隙中筑巢,其巢穴较大,由粗枝和草构成。每一窝产卵2至3枚,孵化期为约20天。雌鸟主导孵化和初期的雏鸟照料,双亲共同喂养,幼鸟在约第13天离巢。
【外型辨识】
黄喉鹎与白眉鹎的区别在于其头部和喉咙为黄色,而白眉鹎具有明显的眉纹且缺乏黄色喉咙。
【保护状况】
由于适宜栖息地的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喉鹎的种群可能正在下降。因此,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其分布主要限于南德干高原的特定区域,尤其是卡纳塔克邦东部、安得拉邦南部和泰米尔纳德邦北部。然而,很多栖息地仍在面临花岗岩开采、森林火灾和放牧活动的威胁,亟需进一步保护。
【地理分布】
黄喉鹎主要生活于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分布于卡纳塔克邦东部、安得拉邦南部以及泰米尔纳德邦北部,一直延伸至中国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其栖息地相当分隔且碎片化,目前在Mudumalai和Sri Venkateshwara国家公园中可发现其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其分布范围和数量,应开展更多详细调查,并对关键栖息地进行官方保护,确保种群健康稳定。